【本報訊】在香港問題以外,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的最新報告聚焦美中全球戰略競爭和經貿關係,直指中共將美國倡導的自由民主價值觀,視為其對外野心的重要障礙及國內統治的威脅,建議國會將「對等」原則作為涉及美中關係所有立法的基礎。報告又建議提升美台關係,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升格至須獲參議院通過任命。
報告大篇幅闡述習近平上台後中共加緊與美國和民主國家鬥爭,企圖透過經濟和軍事手段塑造和顛覆國際秩序,使之更符合北京反對普世價值和個人權利的價值觀,同時希望對外輸出中國模式。報告指中共「認為其一黨專政的威權管治模式,較自由民主體制更加優越,希望其他國家就算對此不讚揚也要表示同意。」中國利用經濟槓桿爭取其他國家對其「另類價值觀」的支持,在聯合國系統內的國際組織安插中國公民或支持其理念者出任領導職務,藉此擴大政治影響力。中國還通過其在吉布提名為物流設施的海外軍事基地,以及數十個由國有企業擁有的海外軍民兩用港口,在世界各地增加軍事存在;又通過在非洲積極參與維和行動,推進其在當地經濟目標。
在美中經貿問題上,報告建議國會擴大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權限,以便在審批涉及外國公司的大型併購交易時更早地審查外國政府補貼的影響。在台灣問題上,報告指美台經濟關係基礎在2020年開始轉變,雙方採取重大措施升級雙邊經貿來往。報告建議國會考慮立法,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修改成由美國總統提名,並須獲參議院確認同意的職位,即任命程序與美國駐外大使無異。
另外,《紐約時報》報道指,總統當選人拜登表明上任後不會立即採取行動,取消特朗普政府與中國簽署的首階段經貿協議,即暫時不會撤銷對中國一半進口貨徵收的25%關稅。他謂希望先全面審視現有協議,並與亞洲和歐洲的傳統盟友磋商,以制訂連貫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