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整年,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業運作也大受影響,最顯著莫過於工作地點的安排,本周港府便重推公務員在家工作政策,有些矽谷科技巨頭早前更宣佈批准員工永久在家工作,再也不用回公司。
究竟這個大趨勢長遠會如何影響商用及住宅物業市場,目前仍有待觀察。不過筆者認為,香港的情況不能跟歐美等地相提而論。在很多歐美國家,由於人稀地廣,通勤距離較遠,而且疫情相對嚴重,所以很多老闆都樂意讓員工在家辦工。筆者有一位居於英國的友人便指出,在疫情之下很多英國人都紛紛搬離倫敦市中心,回到自己的老家居住,形成了倫敦中心地段租金價格下滑、周邊地區表現反而堅挺的怪現象。
然而,香港情況有點不一樣,一來疫情沒有外國那麼嚴重,二來交通也方便,而且大部份港人的住屋環境都頗為擠迫,幾百呎單位往往便住了一家大小,其實並不太適合在家工作。此外,還有一個無形因素:在華人社會,很多老闆始終都希望看到員工親身工作,所以疫情完結後,重返辦公室似乎仍是主流。
不過,香港的商用寫字樓市場,短期內確是面對不少負面因素,除了疫情之外,經濟衰退及部份外資撤離,也為租金回報增添一定的壓力。長線而言,本港整體樓市已升了十多年,租金成本已是世界最前列水平,若出現調整也不出奇,所以不少收租股的股價較每股資產淨值(NAV)錄得重大折讓。但筆者認為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正面因素,就是隨着中港兩地金融市場日益融合,中資企業排隊回歸香港上市,相信會對本港的寫字樓有一定需求。
在短期內,物業市場或成為疫情下的輸家,而贏家就包括了新能源行業。身處疫情之中,投資者應該將目光聚焦在一些擁有結構性增長的新興行業,從而減少受到經濟放緩的影響,中國政府早前宣佈,致力爭取於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峯值,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環保的國策方針下,相信新能源行業將有長足發展。而在短期內,拜登很大機會成為美國新一任總統,而民主黨向來重視環保議題,對新能源行業也是一大利好因素。
筆者一向看好太陽能行業前景。有賴於科技的日益進步,如今市場上的太陽能板電轉化效率已超過20%,每一塊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力越來越多之餘,成本更差不多達到電網平價,即其價格競爭力與傳統的化石燃料看齊。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