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絕對是現今金融圈最炙手可熱的三個英文字母。
ESG可以直譯成「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周邊名詞有很多:可持續性經濟、綠色金融、影響力投資等。
簡意為把企業盈利或金融產品表現跟可持續性發展標準聯繫起來,令金融不再是只向錢看。
各大銀行爭相大字標題公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離不開把公司掛鈎在某些UN SDG。主要分成兩部份,一是CSR層面的,例如把辦公室改用再生能源、每年在亞馬遜森林種樹,再弱一點的是捐錢去環保機構之類。另一部份是對客戶的要求,例如不向那些破壞環境的公司提供融資,到向推動持續性經濟的公司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融資計劃。
這是很好的一個發展,專頁讀者都知我一向非常支持綠色金融。
但各大銀行既然定了目標,這也代表各位才俊又多條數要跑。在教育和真心推動可持續發展產品的從業員還未是主流之際,大家為了到數甚至「全球/亞洲第一單可持續發展XX產品」,有些產品設計劍走偏鋒。
金融產品世界大致分為三類:融資、投資和風險對沖工具。由於篇幅所限,並是小弟的專業領域,所以先討論風險對沖工具。
風險對沖工具多為金融衍生品,設計可能複雜但背後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像保險,預計某些市場風險,那麼就用少許成本購入反方向的合同;萬一那合約既定的市場風險發生了,賣方支付買方以補償市場損失。
銀行是不會跟你對賭,他們會自己在資產市場對沖,例如進行風險配對。現在問題在於:「ESG目標」不是「能對沖」的資產類別。客人「減低了用電量」是一個一對一的零和遊戲。譬如客人達標可以向銀行以更低價錢買入歐元,反之亦然;但用電量和歐元市場更換風馬牛不相及。在這種二級市場普及之前,銀行只能用撥備或利潤去補償這個市場風險。
不難想像這種不能被對沖的補償方法對銀行造成一定的風險,也令可持續發展對沖產品的發展持續性成疑。
莊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