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保你】中資私募債凶險之處 - 金堅

【保理保你】中資私募債凶險之處 - 金堅

本期筆者談談近年市場上湧現的中資美元和港元私募債,當中多是內房公司為借款人,銷售對象為「好息」之徒(因為年利率一般近10厘),但投資者要承受極大風險。筆者把常見的風險歸納出以下數點:

1. 這些債券(或稱「票據」)一般是364天。發行人表面一定有些冠冕堂皇的還款來源,例如:物業銷售收益,但這些收益(如果真的有)一早被內地銀行留置作為償還其內地的貸款之用。所以到期還款主要靠再融資,即「債冚債」,祝君好運。

2. 這些債券往往提供抵押品,一般會是借款人在內地的地產項目公司股權。這些地產項目一早抵押給當地銀行貸款,簡單來說已經是「借爆」了。如果債券違約,投資者最後只是擁有項目公司的股權,而股權下的實質資產卻是屬於銀行,換句話說,得物無所用。

3. 這些債券往往沒有國家外滙管理局的外債登記或備案,到期時有可能出現內地人民幣不能滙出的風險。有些借款人聲稱有外管局審批的資金池,允許自由滙出資金。不過這種資金池有金額上限,到時可能出現不夠額度,最後無法滙出資金還錢。

4. 有些債券甚至可以提供上市公司主席的個人擔保,但真正出事時,你還可以找到人嗎?其個人名下還有值錢的東西嗎?

5. 最後一點請謹記:借款人所提供的信貸評級、財務會計等數據皆是過去式,疫後的數據欠奉,而且水份甚多,「信佢一成、雙目失明」。

今年以來已經有不少中資企業的私募債違約,繼泰禾集團和天津房信違約後,中芯國際主要股東、清華系的半導體企業紫光集團一筆今年11月16日到期的人民幣13億元私募債亦已確定違約。大家可以想像一些內房企業正處於何等水深火熱之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一觸即發。有閒錢,不如去投資舊經濟股票博疫後反彈。

金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