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傳媒偵查路斷 葬公眾知情權

港聞專題:傳媒偵查路斷 葬公眾知情權

當記者為了公眾利益而查閱涉事人、物資料,卻被問罪整治,當公開資料以各種藉口不再公開,當一直默默工作不求虛名的記者,也要站出來說話,乃至專責偵查報道的採訪部組被連根拔起,事情也許已到達不可逆轉的地步。到最後,失去的並不是查冊等偵查報道工具,而是一切影響公眾利益的資訊, 乃至所有真相。

記者:梁嘉麗

攝影:許頌明、何量鈞、謝榮耀

■《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因車牌查冊而被控作出虛假陳述,業界斥當權者製造寒蟬效應。

有線《新聞刺針》編輯:報道如剝洋葱 邊剝邊流淚

真相重要嗎?我們需要詰問的,是失去真相後,這會是一個怎樣的城市?羅淑儀做了記者25年,曾任有線時事節目《新聞刺針》編輯,主力製作新聞專題及調查報道。這些年來,她見證了政府施政的透明度每下愈況,「透明度越低,我哋嘅存在就更有需要、價值越高,你唔講,我就自己發掘」。然而,害怕偵查報道的又豈止獨裁政權?傳媒老闆的自我閹割,同樣讓人憂慮。

■羅淑儀謂偵查記者壓力之大不足外人道,目的只為揭示真相。 受訪者提供圖片

「每隻古仔都得來不易」

記者因為查冊而被捕,曾是偵查報道主管和記者的她,實在難以想像,而這些工具都是那麼的重要,「套丁、飛丁、非法填漁塘、違法經營、合謀定價等嘅以權謀私,都要用查冊搵證據、求證,咁先可以公平對待涉事人」。

港台編導蔡玉玲被捕,她得悉後第一個反應是覺得荒謬。「咬住唔放」本來就是記者的使命,7.21元朗恐襲一年後,記者沒有放棄,繼續找尋真相,她說這是因為手執公權力的部門和人,沒有發揮他們應有職能和表現,記者就成為了找出真相的人。

蔡玉玲被控,客觀上的確在行內製造出恐慌,羅淑儀說:「到底仲用唔用呢種工具呢?要前線同事冒呢個法律風險?定係由主管去承受?」為了真相,她依然覺得不能輕易放棄查冊這個權利,認為政府此舉措是考驗記者的承受能力,而且過去曾經查車牌的記者,個人資料早已在政府手中,難保日後隨時被追溯。

她憤怒,不只是因為跟蔡玉玲是好友,更是因為記者查冊從來也不為自己,做偵查報道本來已是如履薄冰,「咁勇去做,但最終要企喺被告欄內?真係太超現實!」從技術層面上,記者進行查車牌需要用個人身份,但為了揭露真相而被控告,羅淑儀認為編輯乃至主管都有責任支持。

偏偏廣播處拒絕為蔡玉玲提供支援。「唔係一句話係外判員工,就可以置之度外!」記者做的每個行為,都是為了令專題更「實淨」,找出更多證據支持真相,「做任何事都係為機構,唔係為自己利益」。她覺得現時的處理手法是一種「行政概念」,難道因為是外判,發生甚麼事也能夠事不關己?作為公營機構的港台,更應以捍衞公眾知情權為己任。

「政府當然唔想調查報道存在,想越少人監察佢哋就最好。」不止一次,她說政府管治越是失效,偵查報道就越有存在意義,形容偵查報道就如「剝洋葱」,一邊剝一邊流淚,怕找不到證據,怕故事不夠「實淨」,又怕冤枉了別人。到故事出街,記者要承擔人身安全的風險,還有法律風險。她試過,做完一個報道,大半年不敢踏足深水埗,「每一隻古仔,都係得來不易,希望公眾要珍惜,呢個我哋剩餘嘅權力」。

■丘庭亮指殺組早有伏筆,憂傳媒老闆自閹陸續有來。 互聯網

「殺組」引其他機構仿效

然而,即使公眾珍惜偵查報道的價值,傳媒老闆卻偏偏視之如眼中刺,有線寬頻昨日便把刺針「殺組」。被解僱前完成最後一則報道的刺針組記者丘庭亮,中學時期已經是新聞刺針的忠實觀眾,自始萌生成為偵查記者的念頭。終於追夢成功,成為行內少數初出茅廬便能擔任此要職的一員。

他慶幸在新聞刺針的日子中,未有被政治審查,「所以我係好珍惜、感激可以有機會係新聞刺針工作」。但有線數月前「空降」三名高層,丘庭亮雖然未見他們對新聞刺針有實在的干涉,「但係佢哋最大嘅動作就係唔做任何動作」,相對會跟其他部門刻意打好關係,高層卻對新聞刺針的員工不聞不問,估計就是為日後解僱埋下伏筆。

丘庭亮說, 刺針組最頂盛時期有八人,其後只剩下五名員工支撐整個部門運作,因此對於被裁甚至是「殺組」,已有一定心理準備,只是未想到會這麼快。

他對新聞刺針被「殺組」感到可悲,在現今充斥白色恐怖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時候媒體都會先自我審查,對偵查報道尤甚,因為偵查新聞容易得罪權貴,傳媒機構未來自我審查問題將愈發嚴重,刺針「殺組」會引來其他機構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