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移民潮下的再造唐人街(梁啟智)

網上移民潮下的再造唐人街(梁啟智)

回到1980年代初,香港前途未卜,電影《胡越的故事》正是以逃亡為題,側寫當時港人人心惶惶的狀態。電影末段,主角周潤發決定離開馬尼拉出走美國,他在當地的拍檔卻不願離開,理由是不想「從一個唐人街到另一個唐人街」。近日香港興起「網上移民潮」,網友紛紛從臉書轉到其他社交平台。想來想去,我對此事總是提不起興趣,理由大概和這句對白一樣。

事先聲明,我對臉書平台有很多不滿。臉書作為上市公司,以具針對性的廣告為主要收入,說白了就是靠販賣個人資料發財。然而自臉書成立以來,各種從擅自到違法利用用戶資料的爭議數之不盡。與此同時,臉書對訊息傳播演算法的操控,也使一眾在平台為生的網上媒體無所適從,破壞媒體和讀者建立關係。這些,我認為都是公道的質疑。

近日引發「移民潮」的主因,則在於對「言論審查」的指控,認為臉書刻意壓抑甚至禁止某些觀點的傳播,有違言論自由。我十分同意社交媒體的內容管理是一個大問題,卻不肯定號召轉到其他平台的朋友十分確定追求的目標是甚麼,也不確定這些新興平台就不會有同樣的問題。

首先,要社交平台完全不設任何內容管理,恐怕不太可能。如果有黑客偷取了你的個人訊息,你大概也會希望可以要求平台禁止公開。過去香港網民也多次號召舉報不同臉書專頁,足以說明大眾並非教條式反對一切內容管理,而是質疑如何實行。對此,有三點值得思考:誰人定界、誰人執行,以及是否公正。

以最受網民爭議的美國大選為例,臉書一方面壓抑了他們評核為虛假訊息的內容傳播,同時對所有和選舉相關的人物和專頁的內容一律加上選舉訊息的標籤。在香港,面對各種來自中國大陸的媒體打壓,港人很容易會以「言論審查」的框架來理解這些做法。在美國,其實剛好相反。自從聯邦調查局和國會調查揭發俄羅斯於2016年大選中以社交媒體系統性干擾美國輿情後,坊間出現不少政府應該監管社交媒體的要求。臉書和其他社交平台為了不想政府介入,所以才弄了這麼多內容管理的招數出來,以示他們懂得自律。他們擔心如果內容管理變成由政府而不是由平台本身去界定和執行的話,對言論自由的保障只會降低而非增加。在完全不監管、政府監管,和平台自己管的選擇之間,現在的做法可能已是眾多惡魔當中傷害較少的一個。

不能因不中聽就視為「假新聞」

當然,這並不代表臉書就可以免受攻擊。任何訂立規則的人都要面對公信力的挑戰,特別是如果你執行規則的時候總讓人感到雙重標準,好像是在借內容管理為名去左右輿情的時候,則公信力會被大為削弱。

只不過,要說清有沒有雙重標準,就涉及社會大眾對何謂失實訊息的期望落差了。媒體的第一忠誠應該是事實,就算這個事實不如公眾預期也應該如實報道;但在「後真實」的社會,很多人的眼中根本不相信客觀事實可以存在,於是只要是不中聽的消息就一律視為「假新聞」。

舉個例,早前賓夕凡尼亞州最高法院駁回特朗普律師團隊的入稟,並在判詞中嚴厲批評指控缺乏人證物證支持。香港不少傳媒都有報道這宗新聞,卻在社交網站中被大量網友冠上「假新聞」的批評,質疑傳媒報道此事。從新聞專業的角度出發,這宗新聞對於理解選舉結果十分重要,固然值得報道;至於法官判詞如何寫,可以在美國網站輕易找到,沒有半點作假的空間。任何人固然都有權不喜歡法官的判決,但香港傳媒在這件事當中沒有犯錯,卻因為讀者不喜歡這些報道帶來的結論,便隨即受到圍攻。

如果我們純粹以結論是否符合自己喜好來判斷訊息「真假」,首先這等於我們已變得和陳百祥沒有分別,也恐怕說明了「網上移民潮」未必真的和所謂的「言論審查」相關,只是為了找一個可以圍爐取暖的地方。

要圍爐取暖,本身也不一定是個問題。喜歡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是人的天性。不過人亦是群體動物,不可能只和與自己一樣的人相處,特別是當有求於別人的時候。現在香港抗爭運動講求國際連結,但對於國際事務的認識卻是陰謀論橫行,連客觀的新聞報道都容不下。如此脫離現實的國際連結能走多遠,令人擔憂。

反對「言論審查」,本質上就是要讓真實可以被看得見。然而如果判斷真實的原則本身出了問題,網友本身也在天天亂轉訊息,則「網上移民潮」恐怕不能真的讓我們更貼近真實,只是「從一個唐人街到另一個唐人街」而已。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