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打破「國企信仰」將衝擊黨的威望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打破「國企信仰」將衝擊黨的威望 (楊懷康)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新近揚言:「要穩步打破剛性兌付。」起初莫名其妙,隨而河南的永城煤電、遼寧的華晨汽車、北京清華大學屬下的紫光集團三家國企接連在八天內宣告債務違約,即是未能如期償還——「兌付」——本息,動搖一般人以為國企必然——「剛性」——還本還息的信念。易行長要打破「剛性兌付」不難已初見成效矣。

中國媒體就國企債務違約相關的報道可將易綱的「剛性兌付」升呢到「信仰」的層次,稱之為「國企信仰」;足見他所致力的並非財金政策那般簡單,而是要破除宗教迷信。這種「信仰」何以非除之而後快?

跟所有迷信一樣,迷信國企有本領「剛性兌付」將誤導投資者,造成浪費。俗語有云,高風險高回報。若然國企借錢必然還本還息,即是毫無風險可言;跟沒有本事「剛性兌付」的民企比,其借貸成本也就相對較低。破除「剛性兌付信仰」形同向投資者示警,買國企債券一樣有風險。為了安撫投資者,國企將需提高債券的回報以為補償,即是增加其借貸成本。若是此乃唯一目標,央行牢牢掌握調整利率的主動權,易行長按理一聲號令加息就是了,毋須搞到破除迷信這般大陣仗。

恃國家後盾胡亂借貸

然而調整利率,不管國企、民企皆受影響,非獨國企而已;打破「剛性兌付信仰」,政策的對象聚焦在國企;透過提高其借貸成本,促使國企改善經營,否則資金成本提高,虧蝕將加劇。眾所周知,恃着有「剛性兌付信仰」撐腰,借貸成本較低,國企大都長期胡亂投放資金,形成浪費。過去,經營不善而虧蝕,可是有國家為後盾,大可以向國企銀行攤大手板要錢,再不然亦能發債集資經營下去。故此破除「國企迷信」的根本之道,是拿走國家這塊後盾,迫使無力改善經營、長期虧損的國企倒閉破產,否則萬事皆休。那當然是知易而行難了。難在哪裏?

主要有兩方面。一、以永煤、華晨、紫光為例,其債券買家既有銀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亦有為數不少迷信國企的散戶;一旦倒閉而債券違約,牽連廣乏。二、國企無不規模龐大、員工眾多,萬一倒閉,他們如何是好?不妥為處理,兩者都不難演變成社會事件,威脅和諧穩定。故此易行長強調「打破剛性兌付」首重「穩步」,即是須顧及其政治後果。何苦來由挑這個時候觸碰此棘手大難題?

此非頭一次着手破除迷信。40多年前改革開放之初,重點之一即是國企改革,先是採取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方式管理,及至做出成績了則出售股權將之轉化為私人企業。按中共的宣傳,此番改革卓然有成;至今國企的比重已降至整體經濟的五成以下;其餘五成是私營民企。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的條件之一正是以市場為導向持續改革國企,以免國家補貼形成不公平競爭,衝擊國際市場。

然而2012年習近平上場後,國進民退的步伐加速。至今不管按股權定義為民企或國企,企業皆設有黨委,企業上下都要聽黨的指揮、遵從黨的紀律,本質上跟外間理解的私人企業大有出入。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受股東監督,其存在意義是為股東爭取回報;若是經營不善,股東將受懲罰;小則股價下挫,大則企業倒閉,股票泡湯。聽黨指揮的企業若是經營不善,責任誰屬?可有倒閉之憂?

聽黨指揮而經營不善還是要破產的:中國在1986年通過破產法,在2007年修訂後推行。至今十多年,卻無損人們的國企信仰;長期虧蝕莫說不致倒閉,尋且得到信貸評級機構加持——違約前個多月,永煤等企業方得到AAA的最高評級——依舊發債集資。破產法有多大效力、評級機構有多可信,毋須多說。

結果?全國類似永煤、華晨般的國企不知凡幾;其債項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成為個大計時炸彈。一旦爆破,勢將危及金融架構以至整體經濟。所謂「穩步打破剛性兌付信仰」許是想藉着永煤、華晨、紫光等違約作小規模的安全引爆,讓投資者知所警惕。可是沒有人能保證小爆破不致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集體恐慌。上述三宗債券違約後,即有53宗發債項目宣告取消,涉及人民幣285億元。難以預料會否進一步蔓延。

既然所有企業都需聽命於黨,乾脆直接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豈非喝令所有國企只許賺錢不許虧損?捨此而不由,塗脂抹粉作其所謂改革又能不令人懷疑黨的指揮有多英明?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