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20周年 三大訴求未解決 盼增選擇 提早取款 疫市停供

強積金20周年 三大訴求未解決 
盼增選擇 提早取款 疫市停供

【本報訊】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推出,用血汗錢堆砌的退休金規模已破1萬億元,煉成至少6萬個百萬積金戶口。過去20年受託人不論賺蝕,按統計至少已收取了高達1,123億元管理費。本報訪問三位於不同年份參與計劃人士,他們對基金選擇都有期盼、亦希望可提早提取自己血汗錢,以及在疫情下停供一年。

前酒店業從業員李先生接受本報電話訪問,透露由2011年開始供款,累計權益有26.93萬元,當中回報有近8萬元,年化回報4.65%,算是跑贏市場。他認為強積金提早提取累計權益的限制過多,「疫情關係,好多市民望住MPF戶口有咁多錢,實際(自己銀行)戶口卻寥寥可數,甚至要借貸度日,成件事好矛盾」。

他續批評政府不懂變通,若能證明自己失業,或3個月內薪金按年少若干水平,應該通融一下,讓其提早提取部份強積金,又不需要政府動用庫房一分一毫,「皆大歡喜」。

■疫情之下,有打工仔希望可提早提取自己血汗錢,以解燃眉之急。

股榮籲多推指數產品

擁百萬MPF組合的蘋果專欄作家股榮,批評強積金選擇不夠多:「點解唔可以買盈富基金,而要買追蹤指數基金?」股榮指出,惟有用腳投票,換馬至表現理想的受託人和基金,「話畀佢哋知道,做得差,人(和錢)會走」,並提醒大家要比較不同強積金基金表現及收費,直言「收得貴但跑輸,是打工仔最無奈的情況」。

股榮又認為,積金局要跟上時代改變。當市場在醫療、科技兩大主題追逐盈利及增長時,當局應順應潮流及趨勢,增加相應基金,而不只是增加A股投資比重。他建議最好多推指數產品,深信指數基金長遠會跑贏市場。他又建議停供強積金一年,僱主或打工仔可留多分錢傍身,行政操作亦較提早提取部份權益簡單。

譚朗蔚倡設反向基金

「80後股評人」、富昌證券聯席董事譚朗蔚供款至少10年,累積總資產接近48萬元,平均年回報大約3.3%。他推斷,倘若65歲才退休,預計能滾存至200萬至300萬元,其退休規劃當中,亦輔有物業投資,笑言「自己收租,唔使仔女養」。其強積金部署簡單至極,牛市全投收費便宜的港股追蹤指數基金,「碌足一個浪」;熊市則全投保本基金,「隨時揸返兩年,下個牛市又走返出嚟」。

對上一次調整倉位,要數至去年第二季,當時中美貿戰持續惡化,人民幣貶值,他看淡中港股票市場,毅然轉投保守基金。至今他仍靜觀其變,未重新調配倉位至進取型基金,「目前未可判斷已進入顯著牛市」。他對強積金制度無太多挑剔,僅建議當局批出按業務板塊分類的基金,例如科技、醫療、消費、內需基金,又建議引入恒指反向基金,「如果熊市泊落保本(基金),嚴格來講即係唔郁;都應該要畀個選擇打工仔,咁樣會較為完整及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