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急症室發燒區五小時 疫漢那打素聞氧 9醫護埋身缺裝備

留急症室發燒區五小時 
疫漢那打素聞氧 9醫護埋身缺裝備

【武肺第四波】

【本報訊】本港第四波疫情持續惡化,昨日新增76宗確診,累計6,315宗確診和疑似個案,其中八宗輸入及68宗本地個案,當中九宗屬源頭不明,另有約50宗初步確診。大埔那打素醫院一名有肺炎及發燒病徵的病人向急症室求診,醫護安排病人聞高濃度氧氣,其後病人初步確診,但曾接觸病人的九名醫護人員只戴外科口罩,聯同在場其他五名病人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分別檢疫及隔離治療。醫管局承認醫護人員裝備不足下進行高濃度氧氣程序有風險,有改善空間。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昨在疫情記者會表示,一名69歲男子前日下午到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當時有發燒及肺炎病徵,至昨日凌晨初步確診,醫院追蹤發現,病人前日下午3時半至晚上8時半被安排在急症室發燒區採樣檢測及等候結果時,曾吸高濃度氧氣,病人當晚8時半轉送到單人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在場曾接觸病人的九名醫護人員只佩戴外科口罩,並沒有穿着合適保護裝備,當時發燒區尚有五名其他病人。

■69歲男子到大埔那打素求診,獲安排到急症室發燒區採樣及等候結果,其後初步確診。

同場五病人須隔離治療

他續稱,院方立刻為該九名醫護人員及五名病人進行病毒檢測,全部結果陰性,但他們被列作密切接觸者,其中五名病人被安排隔離治療,九名醫護需檢疫。另有16名並無接觸患者的當值急症室人員亦已接受檢測,其中15人呈陰性,一人仍在等候結果。

劉承認醫護人員為該患者進行高風險醫療程序沒穿全套防護裝備是不合適,會重新檢視程序了解有否改善空間,減低病人及員工的感染風險,「呢啲程序相對來說都有啲風險,我哋已去過視察,亦畀同事一啲意見如何去改善,令事件唔會再發生」。他明白病人數量較多,醫護工作時亦忙碌,但局方提醒醫護人員接觸病人時,尤其進行高風險程序,例如插喉、心外壓、聞高濃度氧氣等,要在適當時間佩戴適當保護裝備。

馬仲儀︰宜安排負壓房進行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指,要視乎病人所吸的氧氣濃度評估傳播風險,若濃度不算高,霧化程序風險較低,在場其他病人有戴口罩及相距一米以上,染疫風險相對亦較低。但她認為,為有肺炎病徵人士抽取鼻咽拭子及高濃度氧氣等高風險程序,醫護人員應穿着合適保護裝備及安排相關病人到負氣壓病房進行相關程序,以減低傳播風險,「我唔清楚事發時急症室嘅負氣壓病房係咪有人用緊,可能病人情況危急,醫護急於救人。」她又指出,近日疫情嚴峻,急症室求診人數增加,增加醫護工作壓力,醫護人員應提高警覺,以免受感染。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指,疫情嚴峻,醫護人員為病人進行鼻咽拭子及高濃度氧氣等高風險程序時,應穿着保護衣及佩戴N95口罩等裝備,「佢哋(涉事醫護)冇戴好裝備就進行高風險程序,係有不足之處,會增加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