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就是甚麼都不懂?他們愛甚麼,討厭甚麼,都必須由大人來決定,不聽話的輕則被訓示兩句,被罰、甚至排擠、囚禁亦大有人在,這種情況往往會迫使他們在孤獨中度過。我們知道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目標是保護十八歲以下的孩子,這「兒童權利」源自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1979年柯札克百年誕辰,聯合國宣佈為「國際兒童年」。今天介紹一本向這偉人致敬的童書《布魯卡的日記》,這不單止是一本孩子讀得懂的繪本,亦是叫成年人動容的好書。
柯札克是「孤兒之家」的院長,人稱他為「醫生先生」。書封插畫抱膝的女孩就是住在孤兒之家的布魯卡,她以日記方式記錄自己在孤兒院的生活點滴,包括介紹院內一起生活的朋友,當中少不了院長在一群孩子眼中是個怎樣的人物。
布魯卡筆下的老友個個性格鮮明:西格德門總叫肚餓,就是連罐頭裏的魚油也從不放過;蕾金卡本來留着長長及腰的辮子,可惜生病後變了一頭短髮,因為愛讀書,隨便都可以跟大家說故事。孤兒院內的孩子似乎都各有專長,亞伯拉罕是個巧手小木匠,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出既漂亮又實用的抽屜;常在半夜哭泣但到白天便忘記得一乾二淨的阿倫,是優秀小裁縫,總會替大家修修補補。通過布魯卡的一字一句,我們認識到孩子的生活片段,「成長是辛苦的工作,當我們的骨頭長大的時候,我們的心也要好好休息才能跟上。」「醫師先生允許我們大吵大鬧。他說,如果你禁止孩子吵鬧,就像是禁止心臟跳動。」「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夢想和秘密。」
但繪畫師 Iwona Chmielewska顯然不是想告訴大家這故事多麼溫馨,在拼貼畫下那些孤兒院小朋友像幽靈,間中出現的大衛之星,一點一滴的苦困日子,毫不經意滲透於字裏行間。書中沒有告訴大家柯札克選擇的路絕非一帆風順,他曾被關進獄中受盡折磨,孤兒之家更被納粹數度逼遷以至沒收所有糧食,柯札克仍然堅持收容更多落難無依的孩子。後來更放棄了逃亡和特赦機會,跟大家一起踏上前往集中營的列車,最終跟所有孩子走進了毒氣室!
今天本應受保護的香港孩子,一個又一個被政權送入監獄,猶如當年的納粹,柯札克醫生,你可看見我城苦況?
鄺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