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的11月27日是李小龍80歲冥壽,對於所有武術愛好者都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武術家固然是李小龍的首要身份,但他的成就絕不局限於此,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演員、電影創作人、藝術家(截拳道標誌是他自己的手筆)、設計者(《死亡遊戲》由他自任美指)、作家與哲人。這是偉大人物的一個特徵:他們滿瀉的才能與思維,總能夠運用到其他領域。好像日本劍聖宮本武藏,書法和木雕技藝都非常精采。
武術與運動當然有所分別,但是從一個角度看,李小龍無疑是他那個時代的一位「超級運動員」,他留下的武術筆記有很多關於身心訓練的方法與理論,當年固然超越時代,即使今天看仍然有參考價值。許多著名運動家,從親傳弟子「天勾」渣巴(Kareem Abudul-Jabbar)到拜恩(Kobe Bryant),都受到他的影響,是「傳奇眼中的傳奇」。
說起來不得不聯想今年猝逝的Kobe。相比如日方中去世的李小龍,Kobe雖然完成了20年的NBA生涯,仍令人痛惜實在去得太早,退役後的他還有很多剛開展的新範疇,無論培育籃球後進、經商還是電影文藝創作都方興未艾,同樣是一位多面全才。人們常常想像,假如李小龍沒在32歲就離開,他在武術和電影上不知還會有多少創造與建樹;Kobe亦令人有近似的感嘆,他NBA球員以後的第二人生才展開,卻突然就沒有然後。
生命無常。在短暫的人生中,他們活到極致,留下不滅的光芒,同時也在提醒我們,要把握每一個當下。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
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