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聲稱已覓得330公頃土地,未來10年可建成約31萬伙公營房屋單位,但數字被外界質疑有「水份」。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承認未來五年及後五年分別有約10.1萬及約21萬伙公營房屋單位落成,相信現時高達5.6年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要到後五年才有顯著改善。
陳帆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政府覓地工作正追落後,「塊塊地都辛苦」,《施政報告》提到未來10年可興建的31.6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形容數字實在,指政府覓地過程認真,未來10年內可達標的土地才會「計數」。
不過,他承認當中未來五年及後五年分別有約10.1萬及約2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相信現時高達5.6年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要到後五年才見到大改善,因此政府提出資助非政府組織租用酒店或賓館做過渡性房屋,有關租金不會超過合資格住戶收入的四分一,確保住戶餘下的收入足夠應付生活。陳強調計劃是希望善用酒店賓館資源,同時可解決租戶住屋問題。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則在同一節目提及明日大嶼計劃,指將來在交椅洲填海造地,可創造出能興建15萬至26萬伙單位的土地,成本約為每平方米1.4萬元,與現時收地所需價錢相若,而收地還涉及賠償及安置問題,最終政府得到的土地可能受環境等限制而只能作中、低密度發展;但交椅洲填海則可作整全規劃,市民居住面積可以更大,政府亦有多年不必再擔心土地供應問題。
對於有意見認為本港人口增長將放緩,土地需求或減少,黃偉綸稱按統計處數據,到2041年本港人口會增至810萬,加上每戶平均居住人數下跌,住戶數目較將原來估計高,未來單位需求仍強勁。
黃偉綸亦提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稱目前有約10個項目商討中,預計至明年才有項目正式提出申請,政府會公開項目資料,增加透明度,同時做好把關,包括研究對交通、環境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