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令香港變「惠州」的施政報告(盧峯)

蘋論 :令香港變「惠州」的施政報告(盧峯)

沒有泛民主派議員在席的立法會果然有新常態:主要官員呼呼大睡,禮儀盡失;在席議員玩手機的玩手機、訂蟹的訂蟹;旁聽撐場的行會成員大玩數獨自得其樂。這樣的行為表現還不是出現在尋常立法會大會,而是在全年重頭戲:特首施政報告宣讀大會上發生,那份對議會尊嚴的輕蔑,對議會工作及責任的怠慢可真是教人瞠目結舌。

議事堂新常態還有另一個層次:那就是充斥阿諛奉承之詞,形同一場鬥肉麻大賽。有議員公開讚林鄭:叻過超人,有勇有謀又打得;有人讚她公佈一份有作為、全面性、貼地的報告;有人誇獎她的報告非常詳盡,放咗好多心血;還有人說七百萬港人支持她。過去二十多年歷任特首發表施政報告都沒有得到如斯澎湃的讚頌,今次建制議員來個集體歌功頌德怎能不教人「耳目一新」。幾個星期後立法會將「辯論」對特首的「致謝動議」,恐怕到時一眾議員「讚」得更起勁,即使不致拋出「爹親娘親不及特首親」,「你辦事我放心」之類的頌詞大概少不了!

肉麻倒不是建制議員的專利,林鄭對新議會文化同樣投入,一再稱許議會回歸理性,又點名稱讚多位議員提供點子讓她充實施政報告的鴻圖大計,表現就如西諺所謂的「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

林鄭繼續卸責市民 無意修補關係

建制派對施政報告的讚頌是否代表市民的心聲他們心知肚明,林鄭這兩個多小時的報告表面上好像大堆頭製作,摻雜了大量建議,但對解決香港當前的深重危機毫無幫助,所謂為香港找出路更是連方向也搞錯,隨時令香港走向邊緣化、矮化之路。

香港當前最大的危機除了剪不斷的武肺疫情外,就是由反送中運動激發的社會分化與官民關係破裂。武肺疫潮特區政府一直落後形勢及把關不嚴已成社會共識,今次林鄭沒提出甚麼針對性措施,可說是交了白卷。更失敗的是她對從去年6月開始,由她引發的巨大政治危機全無反省應對之法,倒是把責任推到其他人包括市民、國際社會身上,認為是因為各方面不明白香港的憲制地位,不重視維護國家安全及發展利益,以至有外國勢力搞顏色革命才導致。

然而,只要坦誠面對事實及大量資料與片段就能明白,去年6月開始爆發的全民「逆權運動」是由林鄭一手造成。要不是她自以為好打得一意孤行強推惡法、要不是她漠視強大民意不肯作真正退讓,反抗浪潮不可能一浪高於一浪,參與的人不會遍及每個階層不同角落。到現在運動歷時超過18個月,儘管有國安法壓頂,市民反抗情緒並未過去,對林鄭及特區政府的怨氣、怒氣並未稍息;有部份市民萌生移民打算甚至已用腳投票離港,留下來的對政府及城市前景也是信心盡失。

加快去國際化 港勢淪大灣區城市

這場信心、政治危機可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嚴重一次,影響極為深遠,也極需北京及特區政府採取實際做法安撫民心,平復民怨。可林鄭在報告中無片言隻語承認個人錯誤及責任,對港人在疫下堅守崗位沒半點感謝,更沒任何具體措施重建市民與政府關係或加強溝通,基本上擺出一派「我行我素你死你事」的態度。像這樣逃避責任又不肯對症下藥的施政報告實在完全不及格,只有心眼被權欲蒙蔽的建制派才會大讚特讚。

至於要找尋未來方向,最根本的一條是修復及保持香港跟國際的聯繫,令香港擺脫「國際孤兒」困境。只有保持香港的國際化地位,只有保持香港強大的國際聯繫,才能維持對資金及人才(內地及海外)的吸引力,才能確保一直以來的競爭優勢。可是,一手削弱、切割西方大國跟香港聯繫的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沒提出修復香港對外關係、改善香港國際形像的實質建議,也沒具體措施重建國際社會對香港制度的信心,反而在沒證據下指控其他國家在香港搞顏色革命,把香港跟國際社會進一步對立起來,增加外企、外國人才對留在香港的疑慮。

可以說,林鄭的施政報告正令香港加快「去國際化」,令香港跟國際社會主流漸行漸遠。按這個方向走,沒多久香港將會成為東莞、惠州、佛山般的大灣區普通城市,被深圳、廣州遠遠拋離,更不要說跟倫敦、紐約相比。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