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盤點了一半MPF受託人各類基金表現,觀乎網友回覆,大都是查詢邊間好、值得轉。很多人有個錯覺,就是MPF表現好與壞,繫於那個受託人,這觀念不太正確,不妨用以下例子,解釋各持份者角色,也揭開MPF每年145億元大茶飯,是如何煉成的。
打工仔選擇強積金,一般是揀選強積金計劃而非受託人,而推出「計劃」公司,一般是銀行(如滙豐)、保險公司(如宏利、永明)及基金公司(如信安、安聯)。如資源有限,部份基金公司會將受託人職責(管理、監控及維持MPF計劃)外判,集中做好基金投資工作。
MPF表現好壞,關鍵是該MPF基金經理揀股操盤實力,而非受託人或行政管理人指指點點或文書工作。不過諷刺的是,大家所繳付的基金管理費,只有一半甚至僅三分一或更少,是基金經理落袋的,其餘大部份都由受託人包攬。MPF成立近廿年,滾存資產規模超過一萬億元,以400餘隻MPF平均開支比率約1.45%計,每年受託人、保薦人(計劃所屬公司)及基金經理合共收取145億元「報酬」,當中芬佬所分的少於一半。
用今年表現最好的大中華基金為例。過去一年回報由最差的滙豐中港股票基金(10%)至最好的中銀保誠我的中國股票基金(38%),是這間做得特別好嗎?回報超過三成的還有四間,只能反映,做得好只是順勢而行,食正中港台科技網熱潮、揀啱合適股票就有可觀回報;而滙豐做得差,完全沒有藉口。
大中華基金表現佳的幾隻MPF,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受託人採用的外判基金經理有料到,最好頭兩位(我的強積金計劃及萬全大中華股票基金)都是由摩根資產作為投資經理,所買入的基金就是行業較標青的摩根宜安大中華基金。打工仔揀選有關計劃,每年只須向摩根分別繳付0.42%及0.5%投資管理費,但打工仔向受託人中銀保誠及萬全,分別繳付0.57%及1.03%受託人費及行政人費。
再三強調,大家介意的不是管理費平貴,而是受託人及投資經理太廢。強積金有項收費叫保薦人費,保薦人是指「計劃」所屬公司,受託人可向「保薦人」就該計劃提供意見讓其參考,而很多時,受託人與保薦人同屬一個企業集團,甚至擔任投資經理角色,即球證、球員、教練領隊都是自己人,打工仔所繳付基金開支成本,亦全數向單一集團進貢。
以宏利大中華基金為例,宏利除了是保薦人收取最高0.89%保薦人費,亦是受託人及行政管理人身份,收取0.76%,同時兼任基金經理收取最高0.7%投資管理費;換言之全年1.9%基金管理費,宏利實際上食晒,該基金過去一年回報17%,較最好四隻逾34%回報,足足少一半。
身兼多重身份食盡所有管理費的,還包括龍頭行滙豐恒生,滙豐中港股票基金管理費1.45%,保薦人滙豐每年收0.06%似乎有良心,受託人、行政管理身份再收0.67%,然後夠膽收取0.72%近乎全行最高投資管理費,然後只做出10%基金回報跑輸同業。
因此,龍頭滙豐一直跑輸全宇宙,關鍵在於投資基金經理廢,但死攬「投資經理費」不放,不肯撤換自家換外判;這種食到盡,但又力有不逮的思維,變相令整個MPF故步自封。
強積金推出廿年,作為退休養老金可能諗得太遠,亦不切實際,但大家不妨將MPF視為移民後一筆生活費,認真看待自身權益,了解所買入MPF到底是甚麼,背後基金經紀及所涉基金往績如何,而非單純計劃名稱或受託人身份作決定。
往後會繼續在「百萬MPF滾錢Group」(https://bit.ly/2V8pTAR)貼文,大家如有查詢及建議,歡迎加入互相討論。
股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