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幾本日本法醫寫的驗屍體驗雜記,十多年前看第一本只是被書名吸引了,叫屍體會說話。 遺體,有一千種翻譯方法,譯者直接就叫屍體,比較嚇人,不知道是否市場策略,要弄得讀者想像當中有靈異故事,才會有讀者好奇,否則,這類驗屍解剖心得誰要看?
所以也想不通,當醫生就好,為什麼要當法醫?終其幾十年鑑識生涯,一般都要檢驗以萬計遺體,幾千次解剖。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女主角工作是替遺體化妝,都已牽累了戀愛的前途,法醫日常工作,光是用那把鋸胸骨的器具,再把心臟拿出來秤一下重量,心境在下班後如何才能平復,難以想像。
既然如此,為什麼又會有我這枚解剖的忠實讀者?大概看到序言說,那是亡者留給世上最後的遺言吧。有一則故事說,很多人看見遺體緊緊握着某一件東西,以為是臨終時很重視的東西,從警方探案角度看,有時候也會緊追着這留下來的物證不放,不希望一宗謀殺案誤判為意外。
可是好幾本書都說過,肉身失去生命,神經麻痹讓肌肉鬆弛,要等兩個小時左右,肌肉的肝醣流失,乳酸增加,肌肉才會變繃緊,大約二十小時後變僵硬,關節也不能動。先軟後硬,所以很多時候會誤以為臨終前用盡了全力才抓得住的,不是最珍惜的遺物,就是想抓住的證據。但原來也有例外,如果是在運動或劇烈活動中猝死,化學物質反應變快,即時僵硬現象才屬於正常。
有個案例是在河水中漂流的遺體,手中竟然還緊握着雜草,警方懷疑是兇殺案,真正是遺體留下了遺言:我是被害的。最後結果,經法醫根據時間判定,那是不慎掉落河邊時抓住的雜草,先是吸下最後一口氣時的本能反應,然後緊張的肌肉活動令掌心瞬間僵硬,那只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哪裏來什麼靈異遺言?這類個案,讓我由讀者變成觀眾。日韓很多以檢察官加鑑識官合作破案的電視劇,啊,對,法醫在台灣也叫做鑑識官,能鑑物識辨,明察秋毫多好。這類劇集,在單元設計之外,又會以草蛇灰線的方式,串連成一個終極打大佬的故事。誰是大佬?不外乎警政勾結,要把連串殺人掩飾為意外。
灰變成驗屍讀者與觀眾,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鑑識官在死因裁判中不能缺席,從腐敗的肉身,解剖出腐敗的勾結,大快人心。除非連法醫也不能誠實作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