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於塗中 - 邵頌雄

曳尾於塗中 - 邵頌雄

西諺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套用於形容現今的互聯網世界,則成You are what you watch。Facebook或YouTube等所用的演算法,為你「度身訂造」出來的資訊和頻道,拓展出互聯網以外的虛擬世界。困墮其中,即使五光十色的螢幕實亦單調乏味。看過辛康納利去世前的一兩次訪談,YouTube便不停彈出有關他的影片轟炸;上月不慎看了鋼琴大師最近灌錄巴赫作品的宣傳片,原本好端端的古典音樂頻道,便有好幾星期被他用鼻演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飛行》、用橙彈奏蕭邦練習曲等奇技淫巧所霸佔。應付之道,只有對YouTube的建議視而不見,不斷搜尋新的題材。過一段時間,介面又被一片該題材的影片淹沒。如此卻亦可作為一道人生縮影、一種反面教材。不讓思想封閉,便唯有保持空靈心境面向世界。

YouTube提供了電視以外的資訊娛樂。舊日香港,電視上的粵語選擇就只有無綫和亞視,接收比較單向性,雖說電視台依然有做市場調查來製作能取悅觀眾的節目,但畢竟有監管制度,提供的節目於時事、新聞、娛樂、資訊等之間尋求一定比例,勉強可說是百花齊放,而且節目定時定候播放,不管是否個人所喜,若不關掉電視的話,某些節目便需要硬啃,變成「自願看」與「自願不看」的分別。但眼界卻也於不知不覺間拓闊了,即使不喜歡旅遊節目也從中看到高第的建築風格等。如今的YouTube頻道,不僅是自行選擇訂閱,網站設計的演算法,也務必提供相類影片,這樣個人化的設置卻造就了封閉式的世界,任何不喜歡的聲音都能摒於屏幕之外,樂得眼根耳根清淨,外界聲音卻也封鎖得滴水不漏。若持庸知俗見者,或被假新聞衝昏頭腦者,便更是冥頑不靈。反諸現實生活,容納不同意見的胸襟愈趨低落,甚麼情誼都不及自己看過的一段影片真實,總之不合己見的便馬上翻面,一如YouTube上取消一個頻道訂閱般,只是舉指之勞。

諷刺的是,互聯網愈多資訊,我們的世界愈變得狹窄。一些KOL頻道尤為討厭,幾乎零製作成本地對着鏡頭不斷胡扯,無法律知識的談法治、不擅經濟的談經濟,把各領域的專有名詞都拿來堆砌一番,錯解亂析不在話下,且為取悅訂閱頻道喜聽的假新聞而散播假新聞、失實預測,原來都是幌子,結果又是回到說了百次的一貫立場。不論黃藍,靠埋沒良知胡謅、推出大量低成本吸流量賺取廣告費的經營手法,都如寄生蟲無異。但水魚市場永遠暢旺的定律下,YouTube代有領袖出,各領風騷數十月。最白癡的,是移民外國的愛國人士,見有鬼佬五毛的頻道便欣喜若狂,高呼「鬼佬都咁講呀」,又自大又崇洋,也不想像為甚麼有長期寄居中國的外國積犯,可以公然定期翻牆上載影片到國內被禁的YouTube上。由KOL的不學無術,引領對知識分子的誣衊、對現有制度的衝擊,所醞釀的風潮,跟六十年前實無二致。

這種由劣幣驅逐良幣的景況,已是大勢使然。自求多福者,於紛亂的現世中,只能裝備自己,知何所為、知何所不為;也不妨對護旗吶喊的諂媚嘴臉多點寬容,稍對歷史有點認識的,都知道波詭雲譎的政治生態下,那是屬於甚麼角色。少點怨氣、多些展眉,於低壓槽籠罩底下,靜候晴朗的一天。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what you watch,何不輕鬆一點,跟着YouTube的教學享受弄廚之樂,或依推介遍訪食店的鎮店名菜,實行You eat what you watch。曳尾於塗中,總勝於留骨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