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全結業 債務違約仍現

P2P網貸全結業 債務違約仍現

李克強以往提出「網絡經濟」,衍生不少P2P(peer to peer lending)網貸機構,不少人被騙至傾家蕩產。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昨透露,高峯時期全國5,000家P2P網貸機構,到11月中已一間不留,認為「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初步得到控制」。

高息誘存款夾帶私逃

P2P是指個體間經網絡平台借貸,網貸機構會用高息吸納市民存款,然後像銀行一樣借錢給有需要的人。不過,P2P機構良莠不齊,一方面促進經濟及資金流動,但另一面不時爆出機構欠款逃跑,令存款市民傾家蕩產,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劉福壽在《財經》年會中透露,中國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扭轉,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規模壓降至20萬億元(約24萬億港元)。他又指全國營運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峯期約5,000間,到今年11月中旬已悉數消失,有助解除大中型企業債務風險,控制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

但中國債務問題仍令人憂慮,華晨集團、永成煤電及紫光集團等大型企業先後出現大型債務違約,連民企恒大集團亦傳出欠下有息負債達8,355億人民幣(約9,475億港幣)。人行官員早前呼籲,資金應該要往實體經濟去,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