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問我可否寫寫「鄰近地區」的假酒情況,當然可以了。
但讓我先說兩件事。友人KT長年在「鄰近地區」行走,也是酒界中人,前幾年有天,她突然氣沖沖在面書inbox我,見義勇為告訴我微信上有人把我在蘋果寫酒和電影的文章,一字不漏照搬成自己的貼文,圖都cap下傳了來:「盜妳不只一篇」,還「好意思說是自己49篇原創文章」。我從沒有微信,但從她的怒氣可見,這真是一個好朋友。
我可以怎樣?怎都不能。通知了編輯大員,也就是了。倒記得我在LVMH集團當全球領導的老友告訴我,許多年前他的品牌終於在深圳有了盜版假貨,他是開香檳的。
抄襲是肯定,「不遭人盜是庸才」?假貨可令消費者為了正貨更要光顧正店。但酒呢?有哪個酒莊有自己的正店?
第二,前星期六寫到一個中國土豪網紅在瑞士酒店假酒中伏,豪擲$10,000美金,喝了一小杯假的1878年麥卡倫單一麥芽威士忌。酒店事後知道自己賣了假酒給人,雖自己也是受害者,經理先生仍不遠千里追到中國,找回土豪要給他道歉兼退款。卻不知事情原來還有下文!在「只有騙子是真的」之國多年的大哥誠告訴我,故事還有後續:原來網紅竟堅決不肯收下退款,死唔認自己飲了假嘢,死要臉強調「我喝了甚麼,我是知道的!」酒店和酒廠都確認酒是假,他獨活在平行空間。
當假,是生活日常,不要最好,只要最貴;不追求真,只追求貴,是騙己騙人的扭曲真理,在這種國度,酒,真偽如此專門才懂分辨的東西,會越稀罕越妖異,華麗又腐敗地附庸風雅。
假酒雷厲,在有些國家更特別風行,簡直是假酒天堂。法國作為稀貴名牌葡萄酒首席產國,法國政府於2011年委託了專人研究中國的假酒病毒的流行情況。The Comité National des Conseillers du Commerce Extérieur de la France(CNCCEF),百多年來以自願及顧問形式,為法國對外貿易提供意見,兩年的調查結果堪稱驚悚:「在中國,每兩瓶法國酒之中,很可能有一瓶是假的」。之後兩年,法國政府直情把數字完全封鎖,災情如何淒厲可想而知。
專寫Food crimes的前《紐約時報》記者Christine Haughney說,原本是CNCCEF Wine & Spirits Commission主席的James de Roany,就是當年被派主持調查的帶頭大哥,他因在2013年11月一個倫敦的酒業會議,提及到調查結果而被炒魷。de Roany告訴她”China’s counterfeit wine problem has only gotten worse since the initial 2013 report”,你話幾恐怖,更別以為只有頂級絕釀才有假貨。
「酒界福爾摩斯」Downey深入偵查過傳奇酒賊Kurniawan「偽酒集團」,推算市面上他未被揭露的假酒總值超過5億美金,它們正在世界不同地方被收藏、被買賣。絕不是罕貴名酒才有假貨,偽酒集團如偽鈔集團,大小通吃,細面額的紙幣更不易惹人懷疑,細價酒同理,在下多年前推介過Angelina Jolie和Brad Pitt的Miraval rosé,才港幣150一瓶,在歐洲及亞洲大把假貨。
有上海酒舖的東主索性不賣最名牌尊貴的法國酒,反正沒幾個客相信那是真的,那不是國家機密。
問題是假酒本小利大風險低,政府會致力打擊偽鈔,但不會銳意撲滅假酒,這些「白領罪案」,就算斷正刑罰也不重。世紀老千Kurniawan落網,整個假酒集團唯他一人收監,他背後的金主、同謀無一落網。連助他促銷賣了無數假酒、個底花過墜落花的拍賣行Acker Merrall & Condit也沒被起訴繼續賣酒,幾個月前又被指拍賣可疑的1924 Romanee Conti才最終抽起了拍品。
水漲船高這個機動遊戲太過癮,誰願意去刺破偽泡沫,吹奏夢幻肥皂泡才富貴榮華。
假酒的受害者,錢太多、事太忙、面子太要緊,被千了不想張揚,不願追究,跌錢事小見報好煩。看看法庭資料詳列出Kurniawan的苦主,個個有頭有面有名有姓。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主席有之、電腦軟件公司創辦人有之、著名電影監製有之,當中小苦主被騙財310萬美金,大苦主被劏超過1500萬美金,都不打算追究。
撰文之日收到消息,上周提到的邦瀚斯A1-fine wines拍賣酒中,也被發現有假酒,最後整個collection也臨時抽起不拍了,可見假酒、尤其Kurniawan遺害之深、之廣、之防不勝防。老實說,從正規拍賣行拍到的酒你自己會再驗嗎?我不會。我有些1961買了之後還未碰過,這些酒許多會被收藏起來隔十年、八年才被拿出來喝或再拍賣。
在假貨摧毀整個酒業之前,或許法國政府要開始想想籌備世界認可的正貨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