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水救不了香港火(邵家臻)

大灣水救不了香港火(邵家臻)

且聽大灣區香港市領導人講話,又或是亞爺借妹仔的肉身在說話。開首20分鐘解釋一國原則、國家安全、憲法宣傳、愛國宣誓、中央支持、互聯互通……難道這些就是延遲一個月發表又親自上北京講數的內容?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很多香港人跟我一樣,認為這20分鐘不是向我們講的,而是向北京講的。

當大家都戲謔施政報告為「屍政報告」丶「撕政報告」之時,林鄭政府正試圖用一套新的語言去描繪一個「美麗新香港」,一個不屬於香港人的「新香港」,一個沆瀣一氣的大灣區香港市。不難預見,在短時間內,政權將無限加速中港融合,過去香港所擁有的自由人權將會一併失去,遑論民主制度。報告字面上所謂完善一國兩制實踐,實則由香港市領導人林鄭月娥宣判一國兩制正式結束。如果用一句總結,它是:「順大灣區者昌,逆大灣區者亡。」

林鄭在立法會從容不迫讀出報告,其實是個叫人忐忑的意象:立法會再無反對派,再無標語口號,再無抗爭,連主席台前也再無保安列陣;剩下的只是昏昏欲睡的官員,玩數獨的行會成員,張羅大閘蟹的建制派……事後林鄭竟表示在平靜的環境下宣讀報告「感受很深」。林鄭的傲慢是怎樣煉成的?人家對你漠視,跟你做戲,為官四十年,你竟然看不穿把戲,還說「感受很深」,恐怕我們只能失語。

泛民總辭後,香港的施政將會由政府及建制派一力承擔,同時間所有政治責任亦落在他們身上,但惠及於一般市民的措施有出現嗎?不說別的,只談連建制派議員曾經倡議過的失業援助金都沒能實現,還有租金管制、照顧者津貼、綜援改革、兩蚊乘車優惠呢?

格局已經打開,未來香港經濟繼續貫徹北水南下的局面,香港市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官方繼續「去規範化」(de-regulation),利用所謂自由經濟體系扶植和放任親中商家。青年失業?去大灣區吧!輪候院舍?去大灣區吧!初創企業?去大灣區吧!彷彿香港所有問題都可以到大灣區找到答案。而在林鄭的視點中,香港不再是國際都市,而是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一小部份。

至於社會福利,一面是繼續行「剩餘模式的社會福利」,繼續小修小補,一面又以社福換取政權認受性,利用社福去維穩。

我的議員身份只餘數天。齊上齊落,集體總辭,我義無反顧,但對於弱勢社群的守護,卻有點虧欠。遠水不能救近火,大灣水更加不能救香港火。政府並無推出失業援助金,相反,繼續倒行逆施,以調高綜援資產上限去偽裝失業援助政策。疫情第四波經已殺到,失業潮亦會隨之來臨,建制議員口口聲聲說能與政府「有偈傾」,就看他們如何為基層市民討回公道。

至於房屋政策,施政報告亦提出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但沒有租務管制。如此一來,基層市民只會繼續被剝削。報告又提及已為30萬公營房屋覓地,更重申發展「明日大嶼」的必要性。事實上,現時本港已有不少現成土地可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包括棕地、閒置農地、甚至是丁屋預留地等。另外,不少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使用率亦極低,市區重建用地或地鐵站上蓋同樣是興建公營房屋的合適用地。「明日大嶼」到底是對誰有必要性,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香港儼如一個大囚獄

疫情肆虐下,安老院舍首當其衝,安老院舍前線護理員人手緊張問題亦一同浮現。政府指會研究調整計劃中培訓及工時的安排,以吸引人員入職。但院舍人手緊張原因是大部份安老院舍環境惡劣、缺乏晉升階梯、薪酬待遇差,政府沒有大幅增加公營院舍宿位及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根本沒有對症下藥。照顧者政策方面,政府有「三個沒有」方針:沒有大幅增加殘疾院舍宿位、沒有增加照顧者津貼金額、沒有設立照顧者喘息服務。勞工及福利局繼續研究丶研究丶再研究。至於極度影響長者生活的牙科服務則是「兩無主義」:無增加公營牙科診所及服務名額,無增加牙科街症診所及提供補牙、鑲假牙的服務。

順帶一提,施政報告也提到會在監獄注入智慧元素。有消息指,懲教署將使用「影像分析及監察系統」,在多個囚倉甚至廁所安裝閉路電視24小時監察在囚人士活動,僅會在囚者私處自動「打格」以保障私隱。「智慧監獄」到底是「保護」,還是「濫權」,這又是一個大哉問。不過,報告中的「智慧出行」與「智慧監獄」卻相映成輝,香港儼如一個大囚獄,要麼去大灣區貢獻祖國,要麼在香港社會的最低處「釘倉」。

邵家臻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