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懈可擊」的醫療衞生政策(馬仲儀)

「無懈可擊」的醫療衞生政策(馬仲儀)

要評論今年《施政報告》中有關醫療衞生的部份,坦白說這真是一件苦差,撇開新冠肺炎防疫部份,報告中有關醫療衞生的內容少於800字。特首說,民主派人士批評這份施政報告只顧向中央獻媚,是因為她的報告「無懈可擊」。我十分同意她的說法,至少醫療衞生部份是這樣,大家根本找不到實質的內容可以抨擊。就算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在答問大會,也沒有提問醫療衞生部份的內容,大家只是討論免試輸入非本地受訓醫生。

一如既往,特首為求贏出爭辯,總是歪曲事實、模糊大家的視線。討論輸入非本地受訓醫生應聚焦於如何評估那些醫生的專業水平,和能否透過此措施紓緩公共醫療體系醫生人手緊張,而非東拉西扯甚麼「香港兒女」那些渲染言詞。就保障專業水平而言,考試就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而作為過來人的香港執業醫生醫學會也認為應捍衞執業試制度(註)。若輸入非本地受訓醫生是為了提升公共醫療服務水平,便應該要求他們在公立醫院和衞生署工作。有限度註冊可讓那些未有考取香港執業試的醫生,在醫管局、衞生署及大學工作;經過優化制度,現時在醫管局工作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更可享有專科培訓和晉升的待遇。因此,現行的相關制度已能回應這問題,我們業界一直保持「理性」,唯獨政府與我們「溝通」不多。

《施政報告》醫療衞生部份提及數個項目,其中地區康健中心、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藥物資助及對不常見疾病患者的支援等已是舊有的,報告沒有詳細交代提升服務的內容。全港第一間地區康健中心,葵青康健中心投入服務已一年多,暫時未有對其工作的檢討,而多間分支中心更疑似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止服務,未有參與社區防疫工作。報告提到將會有其他地區康健中心進行招標及投入服務,因此政府應盡快檢討葵青康健中心過去一年的工作。

另外,報告指政府決定由禁毒基金提供3億元額外資源,加強於社區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並提高大家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我就此向精神科的同事查詢,大家都不清楚計劃內容。現時精神科門診等候時間頗長,非緊急新症以年計,報告沒有提及投入額外資源,加強精神科門診服務,或拓展公私營協作計劃至精神科。因社會運動,不少學生和青年受到情緒困擾,政府應加強學校社工的支援。

爭議性抗疫議題沒討論空間

在香港,新冠肺炎的抗疫問題根本是一個政治議題,特首雖多番強調根據科學數據制訂政策,但專家小組成員一再表明沒有參與細節討論;政府和建制派人士互相附和,沒有全面聽取市民不同的意見。爭議性的議題,如檢疫和邊境控制措施、追蹤程式「安心出行」、全民病毒檢測和疫苗採購,政府必定依其訂下的計劃進行,不會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市民只好自行衡量參與的利弊。業界當然十分關注疫情後公共醫療服務的問題,政府沒有考慮增撥資源「追落後」;面對經濟萎縮,更有可能重蹈2003年沙士後的覆轍,削減醫療開支,可惜現在的立法會已失去了監察政府的能力。

特首說她希望和醫生打一場「和平、沒有硝煙的仗」,這反映她說的理性討論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把槍桿指在別人頭上的濫權者,口中不斷說對被欺壓的人關懷,訴說自己的委屈,這真是一場令人側目的戲碼。

(註: https://lmchk.org/articles#c4900a4e-5ffb-402a-8eb6-46e6ed6e1dc5)

馬仲儀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