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雷聲大、雨點小,雖然聲稱有多達200項新措施,卻對增加香港人對未來前景的樂觀期望,幫助不大。因為內容瑣碎,欠缺新意,起碼沒有人在看完報告後,有振臂一呼、煥然一新的開朗感覺。
主要原因是《施政報告》早巳淪為一份「行政報告」,只是把政府各部門的日常運作或工作進度,一次性地向公眾發放,而非針對香港在已翻天覆地,一切再不如常的大環境下,提出可以帶領香港走出低谷的宏觀視野。
施政乏力,《施政報告》又不見得對改善香港的現況有大幫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施政,似乎看不見在新的形勢下,香港極需要新的思維和策略。政府卻對新形勢下的轉變,欠缺敏感度,視而不見,只是假裝作香港已在國安法下回復正常,沒有制訂新的政策來應付湧現的艱巨新挑戰。一切只叫市民及企業擔心,對政府的能力再一次降低信心,及對自己及香港的前途充滿憂心,甚至移民撤資。
而這些新的環境的轉變,可以分為國際、香港和中國內地三大部份。每一個的轉變,均對香港過往的定位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翻天覆地的震撼,在這足以決定香港日後的生死存亡的一刻,極需要高瞻遠矚的視野,願意破格的新思維,而以上的元素,正正是一份一切仍舊的「行政報告」所欠奉的。
香港面對的巨大國際環境轉變,很明顯是中美新冷戰,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陣營,及其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包括印度和日本,對中國的圍堵、對抗及制裁。這些均不是幻想出來的假設,或對將來的預測,而是已經發生及正逐步轉差的鐵一般的事實。君不見已有香港的主要官員,包括了特首本身,早已被列入美國的制裁名單之上,而多個西方國家也取消了和香港的逃犯引渡協議,更收容來自香港的政治難民。
雖然有人可能樂觀地預測,只要對華強硬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下台,過往和中國關係密切的拜登能夠成功當選,中美對抗自自然然會煙消雲散,但這預測確實是過份樂觀。除了誰會當上下任美國總統,至今仍是未知之數外,至重要的是美國的民意主流仍是反華,有高達七成的美國人對中國缺乏好感,而同樣的反華的民意主流仍可在美國的盟友國家中找到,成了一個全球化的現象,相信是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有一定關係。
而且,美國的參議院仍然是共和黨佔過半數議席,在這情況下,即使拜登成功當選,要逆轉現時美國及西方的反中國政策,相信定必要花費不少的氣力,和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意味着香港仍要面對國際環境上的一個頗長的寒冬。
面對國際環境的急劇轉差,特區政府所需要的是更突破的視野和更具國際化的思維,來維持香港的開放型經濟的命脈,捍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保持香港國際城市的地位。例如,雖然中國與美國及西方交惡,但這只是官方高層次的關係,香港仍有空間進行民間外交,改善世界對香港的觀感。美國制裁香港的最大論據是一國兩制已消失,香港和內地完全一樣。所以,努力去說服西方社會香港仍有別於中國內地,是拯救香港國際地位的當務之急。
可是,《施政報告》內追求的方向似乎剛剛相反,是一面倒向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傾斜,而這反映政府忘記了另一個大環境的轉變,就是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以及其爆煲的風險。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斷收縮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中國經濟面對的另一個風險是其債務危機,中國的負債已突破了其GDP的三倍。在這高風險下,政府若把香港的經濟前途完全押注在大灣區的發展之上,未免有點不智和鹵莽。
此外,香港是否仍得到中央的鼎力支持和祝福,可以成為大灣區內發展的龍頭或火車頭,最近也添上了很大的問號,充滿變數。大家應該還記得,今年的《施政報告》是突然被延遲了一個多月發表,特首所給予的理由,是要爭取中央及內地城巿的支持。但今次的《施政報告》卻完全看不見中央或大灣區城巿為香港送的大禮。在習近平的最近一次南巡,也是高舉深圳,冷待香港。
香港,若仍要生存和成功,恐怕主力還是要靠香港人自己的掙扎和努力。在這一點上,政府又忘記了香港內部環境的改變,在一場反修例運動後,沒有任何修補運動產生的社會撕裂的政策,成為了報告的另一大盲點。
黃偉豪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