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  卻把年輕人送中(林忌)

人口老化  卻把年輕人送中(林忌)

林鄭月娥拖延一個月提出的《施政報告》,不但了無新意,更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情況下,反向輸出年輕勞動力,以公帑補貼北上前往中國大陸工作的年輕人,向每人提供不少於一萬元的薪金補助。於是,林鄭成功爭取了香港版的「雙循環」——從大陸輸入較低學歷的單程證老弱窮人,再向大陸輸出較高學歷的年輕世代,然後全部由香港的庫房埋單。

特首對此拒絕承認,指每個人都是「自由發展」(那又如何?),說「人才是流動」,國家是發展引擎,可以分享經濟成果(如何分享呢?);這些完全不知所云的藉口,都無法擺脫一個最根本的事實,就是政府在輸入 / 輸出人口時,完全是雙重標準。

思維混亂 雙重標準

中國大陸的人士來香港工作,叫作「輸入人才」,那麼,香港人去中國大陸,當然就是「輸出人才」了。偏偏特首要砌詞狡辯,一面說香港人口老化,要吸納更多「生力軍」,然而吸納的絕大多數,是既沒有專才,亦沒有學歷要求,更沒有資產或才能,而從事低下階層的工作,然後就要公帑對其房屋以至生活提供資助。

如果送去中國工作的香港人,不算「離開香港」,那麼進入香港工作的中國大陸人口,也不應被視為「吸納人才」;當然大家都非常清楚,這種完全相反、違背香港利益的政策,就是政府為全面「溝淡」香港人的殖民計劃,而坐視年輕世代人口的流失。

同樣道理,既然年輕人在大灣區工作不算人才流失,那麼為何不是鼓勵單程證持有人,在中國大陸家庭團聚,而非要來香港不可呢?既然「貢獻國家」等如「貢獻香港」,那麼政府為何不對單程證持有人說,應到大灣區團聚?用自己的說法,為何要「污名化」大灣區?

好不容易,政府為單程證的後代供書教學,年輕人可以回報社會,為香港工作時,政府卻貼錢,把這些年輕勞動力送走!那麼香港的未來打算做甚麼?忽然間,香港又不用擔心人口老化了?

更奇妙的是,既然大灣區前程似錦,甚麼「香港生機勃勃,與深圳強強聯手」,那麼為何在如此美好的大灣區工作,竟然要香港庫房對其補貼?一些港共不斷說要在大灣區建公屋,說要在大灣區提供港人學校、醫院等等,問題來了,難道大灣區本身是荒島?難道大灣區本身是一無是處的地方,連學校、醫院都無法提供?為何香港人竟要「歧視」大灣區,不願融入當地的生活,既要特權學校,又要特權醫院,更要特權公屋?難道他們是歧視中國大陸偉大的福利制度嗎?難道論國民福利,社會主義天堂的中國大陸,竟會差過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地獄——香港嗎?

又反過來質問,即使擁有香港身份證,這些住在中國大陸的中國籍人士,難道他們不是中國人?既然是中國人,住上海就叫上海人,住廣州就叫廣州人,為何偏偏香港特區政府,卻要「掠奪」中國的人才,把在其他地方生活與工作的「前港人」,與大陸其他省市爭奪人才?即使不納香港稅,長期不回香港,突然又要研究他們的「投票權」,這種不斷搬龍門的做法,目的就是溝淡、殖民、換血,掏空香港,無力制止因這兩年倒行逆施、年輕人不斷外逃的人才流失;這種政府唯恐香港不死,只盼盡早釘蓋般,分秒全力賣港。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