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總統回憶錄回憶了甚麼(安裕)

東西南北:總統回憶錄回憶了甚麼(安裕)

奧巴馬的回憶錄《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公開銷售,傳媒指此書一紙風行,甚為暢銷。這一陣子,奧巴馬在美國電視台的深夜節目亮相受訪,為回憶錄宣傳,相信這是簽署重金筆潤合約時出版社的附帶條件。三年前有報道指,出版社開出條件,奧巴馬夫婦各寫一部回憶錄,稿費可能高達6,500萬美元。若然此事屬實,那就遠超另一名前總統克林頓的回憶錄《我的人生》(My Life)的1,000萬美元稿酬。當然,賣書之後的分紅是另一回事,這是秘密,只有當事人知曉。

毋須說得太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總統,有着在離開白宮後寫回憶錄的做法。雖然,總統卸任後出書,仍須受到政府保密規限,不過,即使被他們認為無關痛癢的小事,對白宮之外的人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任內下令向日本投擲兩枚原子彈的杜魯門寫的《1945年:決定之年》(1945 Year of Decisions),光看書名就有按捺不住要揭下去的衝動。回憶錄從杜魯門去國會途中被急召回白宮,接替剛病歿的總統小羅斯福說起,之後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決定,要由他這個從未想過會有一天當上總統的人扛起。杜魯門1953年任滿下台,共和黨的二戰英雄艾森豪威爾接任,八年之後,艾森豪威爾寫了一部《白宮歲月:發起和平》(White House Years:Waging Peace)。有評論指此書無甚可觀,其實這部回憶錄也難寫,美國在這八年是近代史上所謂「好日子」(good old days),歡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不必總統回憶,人人自有記憶。

或欲改變大眾印象

1961年上台的甘迺迪,揭櫫美國戰後新一代的到來,然而他的世代變革在1963年11月22日戛然而止,德州街頭一角傳出的槍聲,結束了年輕總統的生命。接任的詹森做到1968年不再尋求連任,寫了一部口碑平平的回憶錄。之後是尼克遜,水門案令他1974年辭職下台,他回到家鄉加州閉關寫作,一口氣從1978年到1994年寫了九部書。其中一部是開宗明義的回憶錄,另外八部則是他對外交內政指點江山的札記。洋洋萬言,想不到這個黯然下台的總統,找到退出政壇後的另一片天空。有着一個筆耕不輟的總統在前,其後的總統大都無法置身事外。人們有印象的包括列根的《美國人生》(An American Life:The Autobiography),老布殊的《祝一切順利》(All the Best)。之後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總統離開白宮之後的最大新聞,往往是他的回憶錄酬金價碼屢創新高。

讀這些回憶錄,有書評人嘗言,這都是企圖說服普羅大眾,回憶錄裏的前總統其實不是大家想像那樣差勁。例如尼克遜想告訴讀者,他任內得臻的成就,多於人們對他的一舉一動的記憶。不過,事情往往不以作者的主觀期待而改變,書評人讀艾森豪威爾的自傳後,慨嘆美國千萬不要再選退役將軍當總統,因為軍事將領是做不好政治領袖的。雖然如此,亦不是所有總統回憶錄不堪入目,字裏行間也有一些觸動人心片段。列根談到就職當天與卡特同處一車之內,其間卡特一言不發,列根覺得有點奇怪。1989年初,列根兩屆任滿下台,他在回憶錄寫道,「八年之後,我覺得,我們感受到卡特總統那天的一些感受」。

危機處理最具價值

老布殊的《祝一切順利》是書信選,包括有他做副總統時的,也有他做總統時寫的。若說讓人感受較深,可能是1944年9月3日他寫給父母的一封信。當時老布殊是美國海軍戰機機師,他在寫信前一天出動執勤時被日軍擊落。此信看似輕描淡寫,卻看得人毛骨悚然:「我不會談到這次攻擊的細節,因為它不可以通過審查。但事實是我們被擊落,駕駛艙滿是濃煙,我叫後座的人穿上降落傘……」。全書最後一封信充滿溫情,寫於1998年9月,「兒女們,這是一封關於年紀老邁的信」,「對你們來說,也許是相當有意思的,在治療上來說,我知道,我現在是老了」。讀到這裏,相信看過兩年前老布殊喪禮上,喬治布殊對父親的憶念以及忍不住淚水的一刻,都會明白老布殊的回憶實是一個家族的集體回憶,與國事天下事無大干係。

也許世代以及年齡層的不同,每個年代的總統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回憶。有人志切為自己扭轉早就狼籍不堪的名聲,有人希望藉此留下某些大事目擊證言,但是也有人如寒夜爐邊輕談淺說人生如斯。之前提過,即使前總統出書寫回憶錄,亦須受到審查始可通過,然而審查目的在於當中有否涉及機密,卻不會審查回憶錄主人是否抬高自己把別人踏在腳底。總統回憶錄的價值在於記敍白宮主人四年或八年的回憶:如何面對危機,如何解決危機,這始是回憶錄的真正價值。美國戰後最大危機是發生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事件,美蘇陷於核戰邊緣,美國教堂外徹夜是祈求和平的民眾百姓。可是,就在此一重要歷史事件,甘迺迪一句都沒有留下,於進一步了解危機的層次而言,未免可惜。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