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強推送中條例激發近一年街頭抗爭,加上抗疫不力令社會充滿怨氣與抑鬱。施政報告提出,禁毒基金將提供三億元額外資源,加強社區對精神健康的支援。前線社工直斥措施轉移視線,未能對症下藥;抗爭者怒轟政府將吸毒與社會問題掛鈎,歸咎林鄭引爆市民精神健康問題。
林鄭在施政報告提出,去年社會事件及今年初起持續的疫情,為部份市民的精神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及影響,政府決定由禁毒基金提供三億元額外資源,為市民加強社區支援。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早前中大及港大的研究均顯示部份市民有創傷後精神壓力,及精神健康指數低。而部份市民會以毒品解決壓力及情緒問題,故希望透過禁毒基金的額外資源,支援社區上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市民。對於是否因政府抗疫不力及強推送中條例,引發精神健康問題,消息人士重申,政府一向關注市民的精神健康,希望加強支援。
精神健康與吸毒是否有必然關係?翻查禁毒常務委員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首次呈報吸毒人數有640人,較去年同期的881人減少近三成。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張建良解釋,數據並不包括所有吸毒人士,而過往接觸的吸毒者,不乏因社會事件令情緒低落而選擇吸毒。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去年社會事件及疫情後,研究顯示部份年輕人及兒童產生精神健康問題,如情緒轉差、有睡眠或行為問題。他相信是因社會及家庭環境轉變,甚至停課有關,但難以直接指是否因政府抗疫不力所致,「當然防疫有可改善嘅地方」。
三億公帑的運用詳情等未有定案,會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商討,料每年開支約一億元。葉柏強指委員會已開展針對年輕人及兒童的跨界別精神健康工作,包括治療及預防,屬起步階段,相信可惠及他們。
有不願具名的抗爭者自今年上半年開始因眼見同伴被捕、入獄而患上情緒病,他說即使政府投放再多資源於精神健康的支援,亦無法令他康復:「個源頭問題都冇解決過,個政府就係想逼死我哋!」但他強調,情緒再差也不會吸毒,怒轟林鄭抹黑:「點解精神有問題,就一定會吸毒?冇證據唔好亂講!」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理事陳虹秀亦斥責計劃不知所謂、轉移視線,目前年輕人感覺絕望是由於社會欠公義,例如律政司誓要對法庭判決上訴,令市民感到創傷,「根本治標唔治本,你都冇去對症下藥」。她強調接觸過的抗爭者都沒有因情緒問題吸毒。
立法會前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批評計劃假大空,「香港人個個啪丸?冇研究做過,唔知問題係邊,點樣定義要幫助嘅人? 邊啲人有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問題與精神不安是兩回事,「今日見到特首個樣就好精神不安,明日見唔到就無事,咁係唔係精神健康有問題,要唔要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