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施政報告】
【本報訊】可有可無、可遲可早的《施政報告》,昨日在死氣沉沉的中國香港立法會宣讀完畢。長逾兩小時的演辭中,特首林鄭月娥向中央宣示了把香港降格成如同江門、珠海等內地城市的決心。法律上,她會修例進一步管制公職人員宣誓;規劃上,她會硬推被視為大灣區一環的明日大嶼計劃;教育上,她會透過通識、中史科履行黨交託下來的洗腦責任。
林鄭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將去年社會運動發生的矛頭指向教育,「我們不忍見到政治滲入校園,學生捲入政治漩渦,甚至被誤導參與違法及暴力行為……學校應着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事實上,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
然後她宣告其整治校園藍圖,表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未來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施政報告》未有交代具體「糾正」通識科的方法,《文匯報》和《大公報》昨日則引述消息報道,通識科改革方向包括改變科目在文憑試中的評分模式,由1至5**評級,改成「及格」和「不及格」,亦會主動向學校提供適用書目,若學校要求自選書目,要由教育局審批,並會將通識科從現時12個主題減半至6個,當中規定須到內地參與當地的專題研習。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批評《施政報告》繼續諉過於教師,更加強力度諉過於通識科,說這一科「被異化」和「必須糾正」,反問「試問這個說法有何依據?」通識教師一直秉持教育專業,教授學生獨立思考。
葉建源續指,剛發表不久的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報告的建議,是大致維持通識科必修必考的地位以及目前格局,若行政當局推出新的大改變,極有可能背離專責小組結論,是行政凌駕專業的做法,也違反了林鄭上台後強調的「專業領航」方針。
教協理事、通識科教師田方澤稱,若報道所指的其他改革方向屬實的話,等同政府借屍還魂重推國教科。若由教育局主動提供教材,學校使用校本教材前須經教局審批,政府應把通識科改名為「思想政治科」,「你唔取消佢(通識科)做必修科,但廢咗佢武功,所有嘅批判思考、時事、政府唔鍾意嘅內容,你可以透過教科書度落手腳,咁你同國內思想政治有乜分別呢?」
教育局回應稱,《施政報告》提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局方早前已着手研究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報告,以及考慮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以落實通識教育科的未來路向,會盡快公佈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