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政治技巧、深造擦鞋術,《施政報告》是好教材。報告開段,首先是「中央全力支持」章節,有如幾串掛在門前的大蒜,抬出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副總理韓正的說話,擋煞避邪;再配以「憲法」、「基本法」、「國安法」、「行政主導」、「人大常委有權」、「行政長官有權」喃喃念誦;國歌、國旗、國徽等關鍵字重複一遍,先擺好政治正確的祭壇,才能坐穩高位,縱使香港萬劫不復,自己也不會掉進深淵。
《施政報告》,又如茶餐廳常餐,味同嚼蠟。是年臨場押後,謂要等中央「惠港」措施,令人以為有大刀闊斧新政,卻只是清菜幾條。例如港珠澳大橋實施「港車北上」,這本來就是一條橋的作用;例如加快落實「跨境理財通」,即是還未落實;又例如內地港資機構可用香港註冊藥物、放寬內地人類遺傳物質送來香港研究,都屬政策微調,滄海一瓢;共建港深科學園區,擴大兩地金融「互聯互通」,早已是政策大方向;入股珠海機場,則是商業考慮,是禍是福也未知。此等新措施,幾近過目即忘,不明白林鄭為何要「等埋中央」。倒是連續七段,段段都加入「中央支持」字眼,強調知大細、分主次、謝恩寵,才是亮點所在。
「感謝中央」之餘,香港人要提防老是常出現的語言偽術,權貴與黨媒常用上「惠港」、「援港」形容,設定議題是中央「送大禮」。香港國際都會,市場從來開放,互相吸納人才是開放城市平常事,從來不須聲張這是「優惠」;互聯互通,其實是互惠互利,香港也許金融交易多了,其實便利各方資金投資取利,也沒有誰欠了誰;往日內地市場封閉、限制多,現在稍為開放,平等互惠,不是一種施捨。
《施政報告》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企業聘請港青到大灣區實習,可得每人每月最高1.8萬元補貼,港青北望,憧憬前景一片光明,也請提高警覺。政府出手罕見慷慨,亦應同時溫馨提示:年輕人,小心過關時搜你電話、查你家宅、秋後算賬、看守所內沒有補貼,12港人歸家無期。
林鄭讚揚中央抗疫成果時,當然絕口不提病毒爆發時政府隱瞞疫情,更謂抗疫決策不涉任何政治。香港人不要忘記,林鄭事先張揚的大陽謀,她一直避談自己2月時提交中央的報告,謂疫情是難得可扭轉香港政治形勢的契機。大半年來,特區藉疫情顛覆政治倫理,推遲選舉、瘋狂DQ;趁疫情限聚,準備硬推宣誓法例,把DQ恒常化武器化,再修改選舉安排、研究大灣區投票,急推明日大嶼。抗疫不涉政治?你看看香港警察如何執法就知。
香港特區政府,曾自詡是「亞洲國際都會」、連繫世界的中介人,現在有學者說一句「香港屬於世界」,都被黨報誣衊搞分裂;近月來,高官批評外國政府的口吻,已經與強國戰狼無異。一個民望低殘、欠政治能量、被美國制裁、被先進社會看不起的特首,殘喘到今天,她唯一的倚仗,就只是中央的支持,所以在《施政報告》中,林鄭不得不強調「背靠祖國」,尋覓商機時「沒有理由捨近圖遠」。香港與內地深度交融,代表失去百多年來的獨特角色,這位特首無力重建國際都會形象,《施政報告》這方面沒有具體新策略,她只能把香港綁架,與自己一同北望,心繫中央。
報告末段,林鄭不忘再提中央支持,複述習主席常掛在口邊「維護國家安全、主權、發展利益」一語,正是首尾呼應,擦鞋擦全套,學嘢。
區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