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審計報告批評發展局轄下的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監督不力,八年半內撥出17億元活化歷史建築,但12個已完工的項目中,11個均延遲落成,平均延遲284日。有獲資助的非牟利機構更未經發展局許可,擅自改動工程,導致1,330萬元的額外開支。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工程亦屢有延誤,三個維修項目批出六年仍未動工。
審計報告指第二期活化計劃有項目延遲560日,完工日期由2015年11月延至2017年5月。資料顯示,涉事項目為聖雅各福群會負責活化的灣仔藍屋建築群。報告又抽查活化計劃第一至三期工程預算金額最高的項目,原本非牟利機構獲批1.96億元工程合約,但最終合約增加2,660萬元,當中包括約1,330萬元工程改動包括加設升降機等。建築署審查賬目擬稿及文件後,去年12月向發展局指涉事非牟利機構事先沒有取得發展局批准即發出工程改動指示,亦無記錄不事先尋求批准的原因。記者翻查活化計劃第一至三期工程預算金額,最高工程費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提出活化荔枝角醫院成為饒宗頤文化館,涉及款項1.94億元。
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需在獲批一年內展開維修工程,但審計報告指62個已展開維修工程項目,25個在獲批後一至3.3年才展開工程。截至今年7月,三個項目仍未動工。發展局解釋由於建築物位於離島偏遠地方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