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來,香港人異常關心國際政治。這股熱誠源於大眾發現僅憑香港的抗爭力量不足以改變中港政治結構,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國際上。一方面,有身處海外的港人投身國際連結,向各國政要展開游說。另一方面,一眾網上名嘴每日評論國際新聞,向香港聽眾灌輸他們的國際觀。兩條路線雖然來自相同的社會需求,卻以不同的邏輯運作,甚至存有根本矛盾。
真正的國際連結者通常有兩個特點。首先,他們很強調凡事要基於事實,切忌捕風捉影。畢竟在外國政要面前,身為一個(流亡海外的)國際說客,既沒有權也沒有錢,影響力唯靠誠信二字。如果他們被發現分享一些被視為陰謀論的說法,在旁人眼中的可信程度就會大幅下降。一旦他的判斷能力開始受到質疑,連帶日後他分享一些關於香港形勢的事實時也會事倍功半。
此外,他們會對黨派之爭十分謹慎。首先,國際連結不可能只爭朝夕,歷史上很多案例是要花上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家之言。在此時間尺度下,於任何民主國家的游說工作都一定以爭取跨黨派支持為大前提,免得一旦政黨輪替所有工作便會化為烏有。抽離於黨派之爭之外,亦有助對政局作出準確判斷。有時政策窗口一瞬即過,能把握時機的前提是要對任何可能的合作對象不抱成見,實事求是。
網上名嘴的運作邏輯和上述兩點剛好相反。
國際連結的對象是外國政要,網上名嘴的對象則是香港網民,兩者需求差距千里。游說工作往往低調進行,網上名嘴的天條卻是永遠保持語不驚人誓不休:「我知拉登住響邊,裕華國貨斜對面。」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演算法下,網上名嘴的說話一定要以吸引注意力為先,而且越能煽動聽眾的憤怒就越有收視保證。因此,他們對事實求證的要求會低很多,說法是否符合聽眾期望反而更重要,點擊率才是王道,慢慢形成圍爐迴音壁的有限視野。
此外,國際連結講求深耕細作,網上名嘴卻要即時反應,「一日不抽水、一日不吃飯」。然而累積知識需要時間,天天都要發表意見便難免很快陷入倒模生產,預先設定一系列的刻板印象,把所有事情套進同一故事框架說完一遍又一遍。可惜,世事永遠沒有那麼非黑即白,網上名嘴把國際名人都套上英雄或妖魔角色,聽起來雖然過癮又易入腦,聽罷了對事物的認識卻很可能會減低而非提高。
國際連結和網上名嘴目標不一,本來大可以各自修行。可惜,有兩個原因使得他們的衝突變得無可避免。第一,網上名嘴為了突出自己,有時也會聲稱自己是國際連結一員;而當他們介入的方式和真正的國際連結出現根本矛盾,例如當他們的提案會對流亡者或潛在的流亡者帶來傷害時,真正的國際連結者就不得不出來澄清補救。第二,網上名嘴為了證明影響力,會有意無意號召聽眾主動介入國際事件,例如搞網上聯署攻擊外國政要,甚至到社交平台「出征」攻擊外國公眾人物。這些行為現實上會破壞香港抗爭者的國際形象,為真正的國際連結帶來沉重負擔。
當國際連結和網上名嘴出現矛盾,吃虧的往往是前者而非後者。港人在海外奔走,先別說人身安全的問題,因為本身代表港人整體,發言必然慎之又慎。香港聽眾對網上名嘴的要求卻低得多,不介意他們分析錯誤;就算事情發展和他們的預期差距千里,仍可有一萬套說法推諉過去,例如把不中聽的批為假新聞,聲稱真正的實情正被掩蓋,連「事實查核」都變成了貶義詞。
過去兩個月,港人史無前例關注美國大選。不少國際連結者苦口婆心,解釋兩黨對港政策並不如某些意見領袖所說的差天共地,澄清網上流傳關於所謂「選舉舞弊」的虛假消息。結果,這些正在為港犧牲的國際連結者反過來被許多港人罵得遍體鱗傷,被批為出賣香港,說話要多難聽有多難聽。而當選舉結果已成定局,仍有許多港人拒絕接受,紛紛寄情於各種已被否定的網上流言,忽視相關的法律訴訟在美國已被駁回。又有港人樂於在社交平台和外國網民展開罵戰,以為這樣才是對港有所貢獻。
事到如今,我們是否該退後半步,認真回顧我們認識國際局勢的方式是否出了偏差?我不是說所有的網上名嘴都不值一聽,但過去兩個月來可見他們的解釋能力確有上下之分。如果香港人相信國際連結是抗爭出路,怎樣的認識方式才能讓我們與連結的對象更貼近而非更脫節,是時候作出分辨。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