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觀龍】梁晃維區務親力親為 挽泛民形象

【中西區觀龍】梁晃維區務親力親為 挽泛民形象

梁晃維位於觀龍樓的議辦地方狹窄,訪問於是移師到室外進行。但由議辦走到樓下的休憩空間卻困難重重,他沿路接了三通居民的求助電話。原來除了開會時間,議辦所有來電他都親自接聽,不假手於助理。

「我想俾人睇到我同以前嘅人有唔同。」梁晃維接觸街坊後發現,即使他們認同建制派在社區的實力,很少人形容前議員是「親力親為」,多數靠助理處理街坊求助,「最後議員淨係簽個名。呢個係我想改變嘅風氣」。梁晃維指出,區內很多獨居長者,他們最缺乏的就是陪伴,因此經常現身很重要,社區工作要盡量親自出動,「要維繫社區網絡,好靠自己本身嘅親和力,或者願意投入幾多。」

在觀龍區當選的梁晃維如此着緊不無道理。過去民主派在該選區確實有過一段黑歷史。2003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乘反23條之勢取得佳績。空降觀龍的何秀蘭更爆冷擊敗植根多年的葉國謙,成一時佳話。但四年後何秀蘭卻不競逐連任,有指她因疏於區務,怕輸棄選。選民被遺棄,自此民建聯連勝三屆。蔡子強曾在專欄形容「觀龍式」的政治投機不是單一例子,以後一定要杜絕。

去年的情況正正與03年選舉雷同。梁晃維受反送中運動推動,在選舉前三、四個月才開始落區,最終僅勝200票。

雖然反抗浪潮席捲全港,但在選舉過程中,梁晃維亦感受到居民仍牢記被民主派遺棄一事,「唔少街坊就算立場同我一樣都好,都提醒我一定要記得以前嘅經歷,千祈唔好重蹈覆轍,選到一定要做嘢」。民主派大勝翌日,區諾軒撰文提及觀龍慘敗一事以警惕同路人,「跟住我個專頁收咗廿幾、三十個同樣嘅訊息,都係send呢篇文畀我睇」。

不想選民感遺棄

因此,梁晃維上任初時時常提醒自己,必須勤於區務,否則選民再次失望,就不會再給予第二次機會,民主派可永別觀龍選區。他的表現是否有較何秀蘭好?90歲的何伯住在區內超過60年,是永恒的建制支持者。他對何秀蘭已無印象,而「青年人」雖然不及建制好,但至少「民建聯有做嘅佢都有做」,有居民會議、有聚餐必定會通知他,最少合格。

在這背景下,梁晃維當初決定參選立法會,都經過一番掙扎。當時有傳媒率先傳出他有意參選,有居民就來質問他:「係咪真係諗清楚呀?」他因此有猶豫:「會唔會重複當年嘅錯誤?」到後來收集提名時,他卻發現本區居民的反應非常正面,不少人主動簽名,他才放下心頭大石,原來觀龍居民已不再只要一個「街坊保長」。

但最終白掙扎一場,高唱「熱愛基本法」的梁晃維照被選舉主任查問,政權甚至連整個選舉都取消。自此,他對區務的想法起了轉變,既然自己甚至同路人都未必可以再參選,工作目標就不再與選舉、選票相關,而是要盡量做好自己,讓居民看到民主陣營和親北京陣營的分別。到他無法參選之時,居民自然看穿制度荒謬。

除了凡事親力親為,他也要補足民主派從前在觀龍的缺失。當年港大要在區內建龍華街宿舍,街坊批評何秀蘭未有為居民發聲。到今年港大計劃重建蒲飛路校園,居民又對計劃表示關注,梁晃維就動用前學生會幹事的身份,與校方建立聯繫,陸續安排有關大廈和大學見面,又將諮詢問卷逐家逐戶遞給受影響居民。

他還把建制派不會觸碰的議題帶入社區,環保、動物權益以至歷史保育都是他的重點項目。而明日大嶼亦計劃接駁至堅城,海濱休憩空間勢將縮減,他亦努力擺街站喚起關注。

但香港不斷加速敗壞,將來所有選舉都可變成欽點。在很可能是最後一屆民主議會中繼續深耕細作,在社區小修小補,到底還有何意義?如何對應抗爭時代?

「區議會最重要嘅資源就係個社區網絡,個網絡係透過人同人之間嘅相處,你幫過佢、佢幫過你,喺同一地方出現過而出現。作為區議員,每日做呢啲事,就係搵多啲機會、搵多啲藉口去hold住一班人,hold住你熟悉嘅街坊。就算他日唔能夠參選,但仍然有呢個網絡喺度,可以係一個好強嘅動員能力,不論係唔係抗爭。每個區議員離任時都keep到咁樣嘅網絡的話,就已經串起咗好多人。咁我覺得已經有價值。」

■何秀蘭(左)2003年在觀龍選區擊敗葉國謙 ,成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