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校長張翔在一個論壇公開發言時提及,「在二十年前,我們的香港大學很多校長副校長都是英國人的時候」,網絡媒體「眾新聞」多事,質疑張校長說話不盡不實,迅速翻查了資料,有以下發現:「20年前、即2000年的本港7所大學的校長中,沒有一人是英國人。至於港大在過去40年間,只有馬斐森是正式遴選的英國人校長;而同為英國人的戴義安,則在鄭耀宗2000年9月因為港大民調風波辭職後署任校長,其後再坐正。」
媒體打臉港大校長,證明張校長所說的話,並無事實依據。
一個維園阿伯信口雌黃,在維園論壇隨口噏,不會有人計較。一個校長這麼做,尤其是港大校長,則令人難以接受。
20年前,港大校長、副校長是不是英國人,或者說當時香港7所大學中,有幾所大學的校長、副校長是英國人,又不是秘密檔案,網絡媒體可以迅速查核,港大現任校長難道查不到?公開發言前,為甚麼不查核一下?原因不外乎是漠視求真精神,覺得不重要。自以為是、想當然。想到甚麼,就隨口亂噏。
你敢相信港大校長竟信奉差不多主義嗎?
大學是治學的地方,是求真的地方,當一校之長可以在公開場合說出一番毫無事實根據的話,公眾能夠設想他會把甚麼樣的治學精神帶入校園?
Facebook:kowaiyin.yoyoko
逢星期一至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