舖仔小店●「賣精工平幾百」一生一份工 上海街老錶舖威水落幕

舖仔小店●「賣精工平幾百」
一生一份工 上海街老錶舖威水落幕

平日看時間,你會看手上的手錶,還是拿出手提電話看?隨着時代變化,手錶似乎變得沒那麼重要,由實用變成裝飾品,今天你戴手錶是為了甚麼?有一位老師傅,卻以「威水」來形容陪伴他大半生的職業──鐘錶師傅,他就是成昌表行的老闆吳漢輝。

屹立上海街六十年的成昌表行,這一天店內傳來以下對話:「老師傅,還未退休?」看似是熟客的男人問起正在整理錶櫃的吳老闆。「退休了,這次真的退休了。」老闆語帶不捨地說。客人再問老闆做到何時,老闆回應:「做到年底,但是賣光了這裏的錶便不做了……你又不早點來買我的寶路華,賣光了!」

吳老闆已經八十三歲,當大家都以為結業是老闆想榮休,但其實是逼不得已。記者問老闆是不是被加租,他說:「就是因為無良業主,他兩年前已加過租,加到五萬蚊一個月,我也簽了,做了兩年,之後他早兩個月打電話來說要收舖,更寄了封律師信來,說年底前要搬走。」吳老闆的語氣不忿中帶點無奈。記者再問,假如沒有收舖呢?吳老闆說:「我也未必繼續做,因為年紀大。」話雖如此,記者覺得他好像還想幹下去。

入行近七十載 手錶曾是身份象徵

吳老闆十五歲便在上海街學師修理鐘錶,未到二十歲便出來自立門戶,在樓梯底開舖,再過數年便頂手這間成昌表行,一做便是一甲子,他說他在上海街打滾了六十七年。在以前的年代,鐘錶業可以用「威水」來形容,「在五十年代,有一句名句:『有得食,冇得食,最緊要個滴滴滴』,那是因為以前的手錶運行的時候『滴滴』聲」。從這句說話就知道,手錶從前是個身份象徵。不過時移世易,吳老闆說現在已經不是了,「現在香港的富豪最重要是私人飛機,手錶怎會值錢?」

吳老闆主要賣精工及山度士兩個牌子,因為價錢較為大眾化。當問到他喜歡石英錶還是機械錶,他竟然回答:「我兩樣也不喜歡,我最重要是拿它們來換錢,我最喜歡是銀紙,哈哈。」口是這樣說,但這日我們採訪他的時候,卻看到他多次不收街坊修理手錶的錢。「送一粒電池臨別秋波,不用給錢。」、「拿回去自己用,用得到便用。」客人也感到不好意思,但看到老闆這樣說,只好把錢收起來.吳老闆說那麼多年街坊熟客,計不了那麼多。

個性不拘小節 結業客人不捨

不拘小節的性格,令他跟很多客人都變成朋友。現時店內只有吳老闆一人看店,有些熟客幾乎每天都會過來幫他看舖。同時也有不少熟客聽到成昌表行要結業,便馬上過來看看,熟客白先生說,他光顧已有十多年,跟吳老闆買了差不多二十隻錶,因為這裏的價錢老實,跟大行差很遠,「差距很大,好像精工那些,相差(便宜)數百元一隻,老闆校錶亦校得很準確,那些機械錶校得跟電子錶差不多。」

另一位客人則只是光顧了吳老闆兩個月,他之前找吳老闆為古董錶抹油,交還時說了一句很窩心的說話,「他說你回去後,錶不要沾水,不要浪費我的心機,那時我只是跟他認識了兩個月。」

現在每位老顧客也很苦惱,成昌結業後不知再去哪裏修理鐘錶,吳老闆說:「你不用擔心,一間酒樓結業你也是去第二間吃。」他更笑說退休後會四圍遊,不再修理手錶,「總之公平交易,臨走就不要搵街坊笨便可以,哪有不捨得,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成昌表行屹立上海街超過60年,今個月宣佈年底結業。

吳漢輝15歲便在上海街的鐘錶店學師,幾年後已獨當一面,開舖至今。

吳老闆手上戴的山度士錶,十多年從未壞過,因為保養得好。

老闆說就算結業亦不會搵街坊笨,一定會公平交易。

吳老闆雖然年邁,但依然眼靈手巧。

累積多年整錶經驗,他的手工獲得客人信任。

吳老闆說,這個維修齒輪及細零件的工具有過百年歷史。

客人找老闆抹油,他都會溫馨提醒,「你回去錶不要沾水,不要浪費我的心機。」

除了精工、山度士,成昌也出售其他價錢大眾化手錶。

舖內外的大清貨和打折標語都有種懷舊風。

記者:鄭煒霖

攝影:蕭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