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在Facebook上載照片,指女兒在中文功課寫「正確」兩字,被老師圈起來,要求改為「正确」。這家長忍不住問網民:「我個女錯在邊?好混亂!我要點樣教女正確字係點寫!」大多數網民都站在家長一邊,認為「正確」正確,而「确」則是簡體字,質疑老師來自大陸,不懂繁體中文。
「確」與「确」哪個才對呢?答案可以比一般人想像中簡單,也可以比專家的解釋複雜。簡單來說,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論世代,一輩子都寫「正確」,還有必要懷疑人生嗎?當然是「確」字對。複雜點的問題是:寫「确」又對不對呢?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前高級講師歐陽偉豪Ben Sir在網上寫道:「就確/确問題,內地台灣字典均用確字,而确是異體字。」還附上字典圖片證明。這個簡單答案,恕我不敢苟同。
首先,該名小學教員所寫的「确」,以大陸簡化字標準來說,也是錯的——大陸寫法最後一豎,須穿底寫成「用」,但教員並無穿底,右邊只寫成「角」。這情況很耐人尋味:老師若是土生土長,自小寫繁體字,不可能因「一時疏忽」(這是校方給家長的解釋)而寫「确」;若來自大陸,則表示連大陸規範字體也寫不好,教育專業水平成疑。
第二,據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确」不是「確」異體字,它本身是正字,「確」異體字是穿底的「确」(跟大陸簡化字一樣)。考本溯源,《說文》沒有「確」字,只有「确」,本義為「礊石」(即堅石)。「确」引申義為「確實」,如《後漢書》所謂「言辯而确」。宋初文字學家徐鉉等人,奉旨校《說文解字》,「确」字條寫道:「今俗作確,非是。」即是按宋朝標準,「确」乃正寫,「確」才是俗寫。
我們活在廿一世紀,沒理由按漢唐宋標準寫字,寫「正確」當然要用「確」,但既然「确」也是正體,該怎麼用呢?答案是寫「犖确」(粵音:落確)時用,指「怪石嶙峋貌」(如韓愈詩「山石犖确行徑微」),可描述道路崎嶇多石為「犖确不平」。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犖确」引申義,很可能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甩咳」(形容不順暢)。可見「确」字大有深意,並非只是一個簡體或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