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推出「保就業」計劃,引來未受疫情影響的兩大超市百佳及惠康申請,結果需「嘔回」部份補貼回饋社會。惟濫批情況不止於此,本報發現不少保安、清潔及物管公司,生意未因疫情而大幅減少,反有所增加,但卻同時申請保就業資助及其他抗疫基金津貼,令盈利大升。
根據本報統計,本月有多達19間上市公司發盈喜,宣佈因政府補助或津貼而轉虧為盈,甚至比疫情前賺得更多;有部份因此大派特別息,最後落入大股東口袋。由「小巴大王」馬亞木持有的港鐵「御用」保安公司國際永勝(8441),11月6日公佈上季利潤大增2,580萬元或230%,至3,700.9萬元;根據業績附註及比對第二季業績公告,估計上季取得的保就業津貼多達1,980萬元。
另一「創仔股」時時服務(8181)更誇張,半年盈利大增1.76倍,當中1,680萬元來自保就業津貼;如扣除津貼,半年盈利應倒退150萬元。主要進行公屋及居屋管理的創毅控股(3992)及雅居投資(8426),盈利亦因保就業津貼激增,後者上季利潤增加10倍。
清潔公司亦不遑多釀,主要負責港鐵(066)及旗下商場、住宅清潔的永順控股(6812),上周發公告指半年盈利逾4,000萬元,其中防疫抗疫基金項目下的補貼帶來其他收入約3,320萬元,較去年全年盈利2,070萬元高逾1.5倍。萬成環球(8309)及立高控股(8472)亦指盈利有大幅改善,上季盈利中逾半來自抗疫基金及保就業計劃資助。
經營涼茶及麵包零售的鴻福堂(1446),上半年收到960萬元政府補貼及其他保就業津貼,致獲利增長3.55倍,至逾2,300萬元,首次派發特別中期股息0.9仙。從事電腦服務分判商的美高域(1985)更快人一步,罕有地6月底公佈派發7仙特別股息,到上周公佈中期盈利增長逾73%,至約2,178萬元,又重新派發中期股息每股5仙,與大股東及其他股東「分享」公司成果。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指,過往中型股份尤其「8字頭」股,收入及盈利普遍較少,當收到政府資助,盈利增長就特別明顯;由於政府無就「保就業」計劃設限制,有些從疫情中受惠的企業,在仍可賺錢下申請及獲得政府津貼,在社會引起爭議。
溫傑續指,政府推出政策沒細分受惠或受累疫情的公司,個別公司肯以不同方法提供回贈,是盡社會責任或維持企業形象,「但好難逼佢哋(申領公司)去做這些事」;惟他指這類受惠疫情的公司,若下個財年沒有政府津貼,盈利倒退的風險就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