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撈!越來越多中國名校畢業生願意進入相對安穩的體制內工作,擔任公務員或國有企業員工。內媒指四川鄉鎮公務員職位的應徵者竟全來自中國重點大學,這批名校畢業生理論上就業較為吃香,如今不但有更多人願意當公務員,甚至願意到基層擔任「鄉鎮公務員」,反映在經濟轉差下,私企對名校生的吸引力降低。
在本月上旬結束的中國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中,合共有157.6萬人通過資格審查,較去年增加14萬人,報錄比達61:1,為2018年來最高。據統計,70%的報考者投考了稅務、海關、鐵路公安等七大類別職位,競爭最激烈的頭兩位分別是上廣東莞和上海松江區稅務局招聘,分別3,334人和3,059人競爭一個職位。
從名校畢業的女生劉華君向內媒指出,她報考四川的鄉鎮公務員,面試時發現其他應徵者全為985或211高校畢業生(985工程及211工程為內地教育部的重點大學名單)。「以前總以為體制內收入偏低,後來才知道不是那樣。」劉華君發現,尤其在浙江、江蘇、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基層公務員的收入甚至比當地的民企、外企要高。
從平均數看,體制內的收入水平已拋離體制外。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年薪為9.05萬元(約10.69萬港元),比上年增長9.8%,城鎮私營單位則為5.36萬元(約6.33萬港元),比上年增長8.1 %。和劉華君抱有同樣「進體制」想法的名校畢業生正在逐年增多。今年8月,杭州市餘杭區某街道辦招聘的八人,全為清華北大的博士或碩士生。
考進央企的一名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生向內媒指出,到網絡公司工作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現在很少工作三、五年就實現財富自由的故事,「相反,一些大型企業35歲之後被裁員的傳說,越來越嚇唬到大家」。分析指,民企最容易感受到變化,網絡公司超時加班「996」(返工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的苦況成一時熱話,而公務員相對穩定,加上部份職位薪資不差,改變部份年輕人的就業取向。
深圳龍華區教育局的招聘情況,更是能反映上述現象。該局2017年才招到第一名北大應屆畢業生當中小學老師,到了2020年已招到48名北大畢業生及28名清華畢業生。北京大學發佈的就業報告顯示,在2019年北大本部的2,822位畢業生中,49.8%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27.1%去國企;餘下的23%才進入民企私企,僅為2015年的一半。
南方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