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拒絕遺忘的抗爭不能鬆懈(盧峯)

蘋論:拒絕遺忘的抗爭不能鬆懈(盧峯)

花了一點勁看完馬嶽兄的新作《反抗的共同體》。說花了勁倒不是因為馬兄的文字有沙石或論述不清晰,而是因為太清晰、太清醒了,讀者得直面過去一年多逆權運動的喜與怒、哀與悲、血與淚。看着看着,本已不太平靜的情緒變得更起伏不定。6月9日百萬人潮如紅海分開讓救護車通過的一幕、7月1日立法會攻防戰、7.21元朗白衣人恐怖襲擊、8.31太子站市民浴血車廂加上news blackout、11月中大及理大校園變戰場的震撼……

林鄭陷香港於萬劫不復

馬嶽兄已盡量以不帶感情的方式敍述,好讓事實說話,但翻到這些篇章都禁不住想起當時情景。子彈橫飛的聲音、刺鼻的催淚煙、市民的哭喊聲、照亮獅子山頭的點點燈光一一躍然紙上,教人低迴又揪心,不得不深呼吸幾回,以免被沉甸甸的記憶壓得透不過氣來。就是這樣看看停停,花了兩個多星期才看完這20萬字的新作。

老實說,對政治學者而言這本書不易寫也不討喜。一方面,逆權運動陷於低潮但市民抗爭意志以至行動仍未過去,要有系統、有框架的論述這次運動不容易,更難以下個清晰結論(大概連初步總結也下不了)。另一方面,逆權運動已成北京、特區政府心中的一根刺,相關資料、影片、書籍都被有心人以至執法部門盯緊,寫的人、出版及發行的公司不無壓力。在各方面的限制下,馬兄仍能不卑不亢的敍述事實與個人觀察,努力保持客觀,不讓個人激情與政見滲進論述中,協助讀者相對心平氣和地重溫這段「新鮮滾熱辣」歷史,為逆權運動留下了一本「通史」式的紀錄,讓親歷的人以至後繼者有一個可靠的立足點回看今次運動。

《反抗的共同體》主要倚靠公開文件與新聞材料為基礎,對運動演變中的中港高層內部糾結、角力沒有太多着墨,馬兄也沒有像某些作者那樣用一些難以證實的內幕消息嘗試解謎,例如去年8月北京以軍演、武警調動威嚇市民希望平息運動時,為何最終沒有出手,是不是受到美國政府及國際社會牽制或另有打算。這些重大謎團到現在仍沒有答案,可能要待有心人或美國政府日後解密檔案披露內情才能知端倪。

看馬嶽兄複述過去一年多的事,最大的感覺還不是滿紙熱血與眼淚,而是當權者對市民的不仁,是當權者對市民訴求的漠視以至敵視。從潘曉穎被殺,林鄭月娥提出逃犯條例開始,市民及工商界早已提出種種反對與質疑,要求林鄭收回成命,改用其他方法處理;只是林鄭一意孤行,情願修改草案「放生」刑事犯也不肯擱置條例。6月9日百萬人吶喊高呼撤回,林鄭仍無動於衷,反而寄望於時任警務處長盧偉聰,指望他及警察能壓制抗爭、控制場面,讓惡法成功通過。

6月12日數以十萬市民抗爭圍堵立法會,終於迫使林鄭暫時擱置法例,但她仍不肯承認失誤,也不肯全面撤清惡法,老想留下尾巴,令民怨與憂慮歷久不散,抗爭持續不斷。更重要的是,林鄭對市民、民間社會提出的五大訴求始終採取敵視態度,不要說同意這些合理的要求,連正視也不願意。就以獨立調查警暴為例,若林鄭在6.12後及時拋出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建議,主動回應市民訴求,即使不能一下子完全化解矛盾,也肯定可以令抗爭氣氛大幅降溫,令香港不致跌入抗爭與鎮壓的惡性循環。

正因為林鄭一再錯失及放棄對話化解分歧的機會,局勢才益發不可收拾;沒多久林鄭索性關上和解之門,閉起聽意見的耳朵,放手讓警暴橫行,再借北京之手在制度上、政治上扼殺民意及民意代表,陷香港於國際孤立、萬劫不復之地。

政權洗腦攻勢排山倒海

一年多過去,林鄭已然大權在握,超然於任何制衡力量,她對民意特別是不同意見非但不肯聽,還全方位來個秋後算賬,打擊面遍及社會各階層、各專業,社工、醫護、教師、記者、學者、議員……都不能倖免。抹黑、醜詆逆權運動的文宣更是排山倒海,希望洗白北京與特區政府的惡行。在這樣的橫逆下,我們需要書寫、出版、閱讀更多類似《反抗的共同體》般著作,好為自己、為下一代留一個可靠歷史紀錄,抵抗當權者的洗腦攻勢。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