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嚐假期●有機第一代 耕耘大半生 珍姐:我真係好鍾意種菜

遊嚐假期●有機第一代 耕耘大半生 
珍姐:我真係好鍾意種菜

打鼓嶺,新界最北。香港冬天最冷,夏天最熱的其中一個地方。打鼓嶺區域包含多條村落,其中坪輋就是以前原居民輋族的居住地。「輋」是客家人的耕作工具,因此坪輋多農地,出產本地菜。

在坪輋種了幾十年菜,六十五歲的洪愛珍(珍姐)每日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下田生活。每天早上九點下田收割、淋水、施肥及翻土,「種菜真的要花心機,如果不花心機是種不了一棵靚菜。」珍姐經營的農場高峯期面積有近十四萬呎,後來地主收地及人手問題,已大減至現在約七萬呎。現在只有珍姐一人打理農田,主要種植菜心、油麥菜、紅菜頭、茄子及番茄等,種類不多,但落足心機,定時休耕確保質素,女兒更幫她開設了專頁,讓大家能下單買菜。

香港人一年四季都愛吃菜,珍姐種最多的也是菜心,當日收割的正好是四九菜心。「從頭種到尾四十九天就完成,基本上二十多天就能開始收割了,天氣好就不用那麼長時間。冬天農曆十一至十二月,菜心要種上六十至八十天。冬天下霜雪時間較長,菜也沒那麼快長大,所以種菜心時間要較長。」珍姐說靚菜心要有花芯,因為有花芯的特別甜。

每天下田工作包括收割、施肥及整地,全由珍姐包辦。

每當說到農田的未來不明朗,平日笑容滿面的珍姐都會很難過。

新鮮菜收割後,由女兒幫忙跟客人交收。

蒜茸炒油麥菜:有機油麥菜每斤$35

清炒菜心:有機菜心每斤$40

種菜嫁種菜 平淡但恩愛

珍姐幾歲就開始跟父母下田耕種,二十年前突然決心轉型做有機農業,只因想大家知道香港有靚菜。「當年的大陸菜沒有規限,市民吃了後又屙又嘔,大陸來的菜無從跟進,大家對它沒信心,市民又不懂分辨大陸菜或本地菜,連帶對香港人種的菜也沒信心。」為了重拾香港人對本地菜的信心,她轉做有機耕種,重新學習用新肥料,成為香港第一批轉型的農夫。

早上收割後,珍姐十一點就會回家煮午飯給丈夫吃,一家人會跟從傳統商家習俗,每月農曆初二及十六做禡,拜神吃肉。珍姐說種菜也是做生意,所以多年來跟足傳統。無論煮早午晚哪一餐,飯桌上都要有自己種的菜,「我最喜歡吃自己種的菜,菜種得好,客人食了開心,我又會種得很開心。我在媽媽的肚子裏都已經在種菜了。」

珍姐老公陳德浩(陳伯伯)也是菜農,兩夫婦在田裏認識,結婚後也靠這塊田養大幾個兒女。「以前年輕時跟媽媽種菜不用擔心生計,但結婚後有家庭,要靠耕種開飯就要更用心。年輕時不覺得辛苦,每天曬都沒所謂。」那個年代的農家女人很強大,為了家庭及生計,能下床的就去下田。珍姐懷孕時也一直下田工作,今天開田、明天入院,後天就生孩子。

以前兩夫婦除了供菜給菜統處,更會到天光墟賣菜,後來伯伯年紀大了,多年前病了一場,之後就不常落田。珍姐就每天陪他去飲早茶,再回來下田工作。伯伯也笑着說珍姐好勤力,「跟他幾十年夫妻,他不會說我愛你,但他會問你辛苦嗎?腰骨痛嗎?幫我按摩一下。」

珍姐種植的有機油麥菜顏色十分翠綠。

陳伯伯稱讚老婆很勤力。

用瓦筒遮光種韭黃,早上移開頂蓋,晚上放回。

收地頻傳 「想做埋下半世」

八十年代以前,香港本地菜足夠供應30%本地需求,但由九十年代起,本地菜自給率就下降至13.9%,直至二〇一〇年,已下降到2.3%。多年前政府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導致地產商收購農地,棄耕者眾,農地迅速減少,即使計劃最終把坪輋剔出,但仍逃不過古洞北、粉嶺北新市鎮計劃。珍姐說現在的坪輋農地越來越少了。最近地產商更申請改變土地用途,直接影響珍姐的農舍及水井所在地,種菜之路變得困難重重。「發展農地興建房屋,長此下去就沒有人種菜了。香港很多東西都靠外地進口,像豬及雞,一封關沒東西進口,物價就漲,市民就要買貴東西。」

一個埋頭耕種的農家女人為收地不公憤然發聲,全因真係好鍾意種菜,「如果我不喜歡種菜,我嫁的老公不會是種菜的。」面對未知的未來,珍姐表示只能聽天由命。「希望不要這麼快收地,能給我們做完下半世,我們做人好簡單,隨便有兩餐,種喜歡吃的菜,就特別開心了。」

種菜心及油麥菜,好天氣時二十多天就能收割。

每日三餐,珍姐都會陪伴丈夫。

珍姐與丈夫相識在農田,結婚後一起耕種。

珍記農場facebook:chunkeefarm

記者:陳靜雅

攝影:伍慶泉、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