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月在上水大石磨的一場大火,意外讓原本被埋在雜草堆中的石砌軍徽重見天日,石砌軍徽由蘇格蘭近衞隊第二營1927年所製,歷經時代洗禮,見證香港殖民地軍事變遷。不過,浴火卻未必能重生,古洞北發展下,政府深明會破壞歷史遺蹟卻未承諾修訂道路走線,有保育人士質疑當局存心消滅港英歷史,具近百年歷史的石砌軍徽危在旦夕。
記者:劉詩敏
大石磨位於上水古洞,山上可遠眺深圳羅湖一帶,並建有已荒廢的軍事兵房及哨崗,從中可窺見此山在軍事方面曾佔一席位。記者與環保團體長春社日前一同親探大石磨,由河上鄉路出發,只耗約十多分鐘,便到達西南面山腰位置。大石磨沿路有多座墓地,上月或因掃墓人士留下火種而導致山火,整個山腰的翠綠山丘變成一片焦土,但亦正因雜草叢生不再,方有機會清楚看見雪白的石砌軍徽。
石砌軍徽寫有「2ND BATT」和「SCOTS GUARDS」,即「蘇格蘭近衞隊第二營」,兩排文字中間夾着一個薊花軍徽圖案。依觀察,整個軍徽應是以塗上白色漆油的石頭所砌成,頗為壯觀。然而,白色的石砌軍徽上卻礙眼地插有一整排紅色旗幟,旗幟上亦寫有編號作辨識。
當再繼續前往山峯時,記者發現大石磨西南面山坡的大量植被已鏟去,地盤範圍被膠帶圍封,多輛鏟泥車進駐,並寫有「工程進行中請勿進入」等標示。有工人向記者表示此路不能繼續通往大石磨山頂,要求記者折返。粗略估計,地盤範圍與石砌軍徽只有約廿米距離。雖然地盤的圍封範圍未包括石砌軍徽位置,但同行的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估計,軍徽上插着的紅色旗幟應是劃分擬建工程項目範圍的界線,即是有被鏟去之虞。
翻查當時的報章可得知,砌出軍徽的蘇格蘭近衞隊第二營在1927年5月至1928年的6月底曾派駐香港,之後被調派至上海。《近衞隊雜誌》(The Guards Magazine)刊登的一篇訃告也有提及,大石磨上的石砌軍徽是由駐港該營在1927年所砌,並形容「這個紀念物是在高能見度下得以保存」。
惟這個近百年歷史的建構物有可能難抵發展洪流。大石磨被列入古洞北新發展區之一,該山頭分別正在興建古洞北沖廁水及食水配水庫。對照項目前期地盤平整的平面圖,雖然石砌軍徽不是在擬建配水庫的位置之內,卻剛好「擲界」被納入整個前期地盤平整範圍中,換言之,該位置有機會興建連接配水庫的道路、燈柱等配套設施。翻查相關政府文件,當局雖有在發展區進行文物評估,但報告結論是項目不會影響任何文物古蹟,亦無提及對該石砌軍徽的影響或評估。
李少文對石砌軍徽有可能就此消失感痛心,表示1927年正值國民黨北伐,當時英國為保護在上海的權益,因而以香港為中轉站,調派蘇格蘭近衞隊前往上海換防。他認為,石砌軍徽印證了香港殖民時期在大中華的地位,「係活生生嘅證據,亦都係就嚟死嘅證據」。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查詢時確認,石砌軍徽的邊緣與連接配水庫的擬議道路走線有少量重叠,今年本月7日進行定期工程進度航拍時發現該圖案,已即時要求承建商在附近施工時不可破壞相關圖案。惟署方並未承諾修訂道路走線,僅表示進行工程時發現或許具歷史價值文物時有發生,會按既定程序與相關部門溝通,以決定下一步工作,如研究後認為圖案有保育價值,方會考慮修訂道路走線。
李少文認為,工程橫跨石砌軍徽是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配水庫主要在另一邊山坡,因此只須作一點改動便能避免將歷史文物鏟去,「明顯只要少少更改就可以避免到,咁都唔肯去做,有合理懷疑係為咗去殖(民地化)」。他建議,即使最後擱置或改動項目,相關部門最好亦進行保護措施,以免因施工誤差而再度危及石砌軍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