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鴨脷洲石頭記

詠物誌●鴨脷洲石頭記

兩個月前我在「詠物誌」寫過的《十面靈璧圖》手卷果然不負眾望,上月在北京保利拍賣歷經近一小時的爭奪終以4.46億人仔(約5.28億港元)落槌,打破「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紀錄」。此畫是晚明山水畫家吳彬見老友米萬鍾珍藏的奇石,忍不住替它畫了十種角度與姿態的水墨長卷(攤開成九米長),可見此石前世奇,今生仲奇。

正所謂「人乃天地之靈,石為天地之本,靈本與固,則通神,其樂無窮。」我身邊也有不少「石癡」,雖未及畫家米芾認石作兄、見奇石如見菩薩咁拜,但每位都可以獨當一面寫一本各自修行的《石頭記》。

好似學生時期我常幫襯買印石(當時只能負擔便宜貨)的余健信兄,後來在上環樂古道開店琳琅閣,他一生過手的超級田黃多不勝數,索性改名「余問石」;畫家呂豐雅的石緣有點浪漫,移民加拿大時住Bow River附近,河邊馬路下原是河床,他拾起河床石頭開始畫石賣畫,更開家小店「雅趣軒」。

我的好友玻璃藝術家H是比較貼地的一位。那天和她喝着意大利老酒,談到她周遊列國撿石頭的故事。

石頭藏故事 改裝木箱供奉

有些人旅行喜歡寫遊記、拍照,近年改為在面書或IG打卡。不知何時起,H每到一個國家、每趟遊歷,都習慣撿當地的石頭留念,她說隨眼緣而撿的石頭質感會勾起當時的氣氛、溫度,時地人的回憶返晒嚟。

某次在外國拍賣行投得所好,畫作運來時不捨丟掉那偌大的保護木箱,她索性把它改裝為私密的現代「多寶格」,把酒箱作間格把木箱改成放石頭的神壇。闖蕩時隨意撿拾之物,瑞士高原的黃土、德國河邊的花紋石、幻想有人在裏面跳鋼管舞的貝殼、台東海邊的漂亮海紋石,琳琅滿目的紛陳在格仔空間。你把每一顆石頭拿在手上,她都能告訴你小故事。

慢慢,H甚至去報堂學習石頭能量學,甚至添置可測量物質能量的儀器,探索石頭與人之間的「磁場」關係。她發現,有幾顆從瑞士撿得的石頭,特別能釋放正能量,閒時她都會摩挲摩挲,尤其是時局沒有最CLS之時,平復心情是很重要的。

有段時間,H睡得很差又心神不靈,她開始用儀器左探右探追尋「元凶」,發現是一塊她從日本撿來的紅色艷麗石頭。「嘩!塊石頭完全是負能量,後來查查地區資料,知道撿此石之地正是日本舊時戰爭頻仍之地。」

H用木箱和酒箱自製私密的「床頭多寶格」,放滿了各地撿到的石頭。

艷石放負 疫下網購止癢

H拿石頭去檢驗,知道它的成份全是鉛,每天都釋放着負能量。是紅鉈鉛礦石嗎?如果是,長時間接觸還會引起人脫髮呢。於是,她二話不說把那塊紅色石頭丟掉,從此才有覺好瞓,真是信不信由你,從此她對特別艷麗的石頭也添了戒心。

疫下禁足的日子,H無法再周遊列國,無聊間她開始網購,竟然也可以為「多寶格」添新成員。

她急不及待的向我展示日本年輕藝術家澤田麟太郎的「水犀」作品系列,那色彩鮮艷的作品更配以詩般的文字,我用google作日文繙譯,大致如下:「黃昏時的深山,我把有色釉子融化在瓷器中,將它們加熱並燒成不同溫度之物,然後,我把瓷器弄碎並取出。」

H也是資深燒瓷人,她知道要注入液態釉進古老瓷器重燒,然後將之弄碎售予世界各地藏家,是一件又高難度又浪漫的事,故她二話不說便把之私有化,還興致盎然的跟我分享。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