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騙局多多,稍有不慎隨時變成水魚,而一些標榜引領金融科技的香港虛擬銀行,內部原來也一塌糊塗,甚至採用一些疑似「真人工,假智能」的服務供應商,反正我信了,不管你信不信。
一般在虛擬銀行開戶,用戶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拍攝過程,如多角度拍攝身份證、自拍、張開口、眨眼睛等;但外界或許沒有想過,背後科技原來並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只像電影《逃學威龍》一樣,由一大班跑龍套去人肉支援。
提供這項技術的供應商,主要有Jumio、環聯、貿易通(536),當中以Jumio搶客最為積極,也最具爭議。據了解,Jumio是以遠低於競爭對手的價錢,去跟不同虛擬銀行兜售,最終贏得MOX的生意。
2010年成立的Jumio,官網雖然標榜使用AI技術,去做eKYC、監測交易等,但有業界人士就咬定Jumio並非智能,背後只是靠印度的勞工做人肉認證,為虛擬銀行提供遠程開戶服務。除了虛擬銀行,據知現時使用Jumio服務的還有滙豐中小企業務、海通證券等,卻未必知道,所謂用戶體驗好,只是因為背後有數以千計的廉價勞工去支持。
但以上說法,本欄暫時無從證實,畢竟疑點利益歸於被告,若要查明究竟,就惟有靠把關能力一向嚴謹的金管局,抽空去看看Jumio背後到底是否值得信賴,以保障香港銀行業的質素,也保障一下蒙在鼓裏的銀行。
事實上,不少香港人習慣使用的銀行,多年來服務一成不變,因為這些老銀行一直相信,虛擬銀行的大混戰,鬥燒錢、鬥創意、鬥長命,只像自焚,難以持續。
不過虛擬銀行越鬥越狠,翌年又疑似有新玩家蠢蠢欲動加入市場;再加上香港非友即敵的民粹主義抬頭、政治紅線殺到,一些傳統銀行才知恥近乎勇,破舊立新。
鷸蚌相爭,消費者得益,能夠於低息年代反地心引力賺息、賺獎金、賺獎品,難能可貴;但萬物有時,虛擬銀行始終也要回歸基本,尋找盈利模式,與客戶建立信任,才能笑到最後。
後記:已收到Jumio公關公司致函回應,指本文所引述市場人士的說法失實,「我們的身分識別程序很大程度 上都是以自動模式運作。但是,人工智能始終有其缺陷,只能盡量模擬人類動作,而不能取代人類。人工智能背後的動力來自機器學習。這項技術主張以概率(而非絕對事實)來作出判斷。當我們無法以人工智能得出明確結果,就需要退而求其次,以人手操作。透過找出誤判,人手觀察及操作將可為演算法提供改進建議,令人工智能模型更趨完善⋯⋯根據 Jumio的內部推算結果顯示,如果認證程序完全只由人工智能負責,認證成功率或會下跌至七成。」
十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