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 梳理中大烽火時

紀錄片導演 梳理中大烽火時

【本報訊】「暴大」這陣子又再成為政權打壓抗爭者的風眼,打從去年11月中大保衞戰開始,獨裁者一直念念不忘整治校園,山城岌岌可危。中大畢業的獨立紀錄片導演馬智恆當日也身處母校,用攝錄機記錄了連天烽火。一年過後,他希望以紀錄片呈現參與者的複雜心理,梳理被遺忘細節,原本打算發起眾籌計劃,卻遇上港台節目《鏗鏘集》編導蔡玉玲被捕,寒蟬效應之下,團隊決定取消眾籌,但紀錄片還是會拍下去,預計明年11月上映。

記者:陳詠恩

馬智恆曾製作獨立紀錄片《岸上漁歌》和《女實Q》,中大一役紀錄片算是他首部社運題材作品,他另一個身份是兆基創意書院教師。去年11月12日,他從新聞直播中赫然發現一位舊生在中大被捕,決定要回母校幫忙並記錄。

「成個運動好多人講理大圍城,暴力程度好高,好多人將焦點放喺嗰度,但中大係開始,不過冇乜人有心機整理返中大同理大個關係。或者中大點解演變成咁,同成個運動有乜扣連?」馬智恆認為既然可見的將來,香港都不會有獨立調查委員會,民間記錄的角色就更顯重要。他與公民媒體誌傳媒主編關震海合作,誌將於明年1月出版一本50人訪談特刊《中大之役》(暫名),當中訪問中大人和非中大人,馬智恆再從特刊尋找部份人選再深入拍攝,結合去年中大一役片段,明年11月推出紀錄片。

二人均不諱言,無論是特刊還是紀錄片,記錄的並非只是革命浪漫一面,亦有陰暗面,尤其由中大到理大事件發展急速,「現場見到嘅真,同事後反省嘅真,係兩種層次」,馬智恆相信經過一年沉澱,當時人能以較冷靜角度回顧事件,紀錄片能呈現複雜的內心世界。

同路人分化遺心理創傷

漫天烽火之下,馬智恆認識不少前線抗爭者,發現有別於理大抗爭者出現的心理創傷,中大示威者所面對的,是同路人分化或無法達成共識的創傷,令人意興闌珊,「所謂中大人係咪真係咁仆心仆命保衞校園家園呢?其實未必係,好多人留喺宿舍食花生,或者留係office鎖咗門唔出嚟,唔畀人入,或者定好多規矩,又話你唔係中大人,唔可以入呢度嗰度,食飯又分中大人同非中大人,中大人有得食,非中大人冇得食。呢啲位見到大家唔係好團結狀態,所以啲付出好多、為運動犧牲好多人嘅人就會諗,我喺度為乜,所以淡然退出。」

誌傳媒主編關震海甚至發現,當日有從未在遊行出現的和理非,甚至所謂「中間派」,都毫不猶豫衝回中大守護母校「食催淚彈」,好奇究竟是甚麼挑動到其神經。馬智恆說,部份參與中大抗爭者是擔心六四事件重現,但有更多人因為別的呼召而去。他舉例說,曾訪問一位曾非洲採訪童兵的中大教師,當晚曾去二號橋參與調停,「佢去二號橋唔係驚六四重演,而係提醒咗佢去非洲採訪時見到啲童兵嘅經驗,戰地見到啲細路仔拎住支槍去殺人,佢喺中大坐電單車令佢諗起以前喺非洲坐電單車採訪經驗。我覺得每個人喺運動中都有佢嘅記憶,唔可以簡單化為一種論述。」

因蔡玉玲案取消眾籌

由於部份受訪者經歷不能以真實畫面表達,馬智恆打算在製作動畫為紀錄片補白,動畫所費不菲,原本打算11月眾籌製作費,但因為早前港台節目《鏗鏘集》編導蔡玉玲被捕一事,他認為現在政府根本不是依法辦事,與律師和團隊討論後,決定慎重起見,惟有取消眾籌,另尋出路。

反送中至今的記錄工作,從來都一波三折,回想去年10月13日大埔一次警民衝突中,馬智恆身穿黃色記者背心拍攝,被警方截查,並質疑是「假記者」,又警告可能會控告他非法集結。他解釋當日穿身黃背心,只是讓示威者和警方辨識他在工作。

當日警方更聲言只有擁有記協證的記者,方可在場拍攝,又斥喝他沒有特權在該處拍攝,「香港法例都冇唔畀喺嗰度(行人路)拍嘢。咩叫冇特權拍嘢?即係佢假設警察先有特權做任何嘢,其他人冇特權,但一個法治社會,冇所謂特唔特權,係講緊合唔合法。佢成套思維彰顯緊警權好大,去到一個特權地步,呢點已植根喺所有前線警員心入面」,他更沒想到一年過後警方龍門再搬,指要在政府新聞處登記的媒體方能採訪拍攝,進一步剝削公民採訪權利。

■誌傳媒主編關震海指國際片商都對香港紀錄片產生興趣。

送電檢試水溫 爭海外放映

現場拍攝受阻,放映亦一波三折。早前紀錄片《理大圍城》在藝術中心公映前兩小時,突然遭電檢處評為三級,並強制加上聲明字句,指稱內容「未經證實或有誤導成份」,所呈交的光碟交還予製作人更變成碎片。即使影片大受歡迎,亦沒有商業戲院願意放映,只有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等極少數地方能放映。

記者問馬智恆會否為了在大銀幕公映而依循此方法送審?他說會照樣進行,試試水溫,「做創作都係想用最佳畫面、聲音同人溝通,戲院cinema setting可以令你用少啲對白講到一啲感情,如果係一個有干擾的情況下,你要多啲人講嘢先可以同觀眾溝通到,戲院可feel到好靜嘅聲音,作品引發更深層感受」,只是礙於現時商業影院政治考慮,製作人才無奈退而求其次,到小書店、放映室,甚至街上放映。

誌媒體亦另外製作了一套長達160分鐘的中大保衞戰紀錄片,並已於本月19日在中大放映。關震海認為《理大圍城》前車可鑑,相信其作品送審亦不會有例外,斷言不會任由電檢處魚肉,寧可取小眾市場,在社區放映,同時計劃在海外放映,首個試點是12月初在日本「東京國際紀錄片節」放映。

■警方曾發射千枚催淚彈強攻中大。

「越打壓越有道德光環」

當《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相繼入圍台灣金馬獎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已證明反送中紀錄片在國際影壇備受肯定。「你越打壓,作品就會喺國際影節市場上越有道德光環,我哋香港作品不嬲喺國際影展都好難同人競爭,人哋咁多悲天憫人故事,又戰爭又難民,幾時輪到香港?呢件事就唔同,政治打壓令香港作品可以走出去」,馬智恆說,又反問政府是否要繼續以這方式打壓。

關震海說,2019年後,日本以至國際片商都對香港紀錄片產生興趣,記錄者應放眼海外市場,「一套戲係外國播,係咪就等於顛覆國家政權,勾結外國勢力,係咪咁容易就扣上呢個帽子?門檻係咪咁低?其實你都唔知條紅線,咁你估嚟做咩?我希望明白全世界紀錄片發行同遊戲規則已唔同咗,先了解咗先,然後先去驚,唔好未去了解,又話電檢處搞我哋,亦唔好覺得呢個係好大抗爭,你再拍先係!……放映係一種力量,台灣戒嚴時期農村都放映李小龍嘅電影,踩住架單車發電,呢種係力量,係自由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