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試過任何形式的「X開有條路」,好的、壞的、新的、舊的、有緣的、無厘頭的,總之,要麼不來,要麼一齊來。原來葡萄酒也一樣。
Bonhams邦瀚斯於11月(20和21日)一連兩天舉行「稀有葡萄酒及威士忌」拍賣,21號的重頭絕品,是 「百科全書」級葡萄酒鉅藏A-1 Fine Wines之精挑。
有幾多香港酒徒酒鬼會記得A-1 Fine Wines?於我卻是一間有許多fond memories的出色酒舖,它就在當年還未拆卸的尖沙嘴東英大廈。如今東英不在了,換成了The One,A-1 Fine Wines也早關上門成為絕唱。
早前港龍航空結業,從此消失天與地,我想起很久之前的96-99年間,在「波記」(Euro RSCG)廣告公司上班時,港龍曾是我的客戶,抽起條筋便去我的其中一個卡片盒,在陳年卡片collections之中,找出當時港龍總裁陳南祿和推廣及公關經理Laura Ayson的名片,懷緬一下。長長的卡片盒,放的都是那時期收下的名卡,整理遊歷一下,見到A-1 Fine Wines(好時年酒莊)David Lee的一張。
我久不久便會又想起的A-1 Fine Wines。廿多年前,當香港還未取消所有葡萄酒稅,還未成為亞洲葡萄酒貿易中心、還未榮升世界最大的葡萄酒拍賣重地,喝葡萄酒遠不如現在那麼「時尚」,市面上酒舖不多、連Watson’s Wine都未有之時(1998年6月才有第一間屈臣氏酒窖),A-1 Fine Wines是我愛逛的店。
模型控會去模型舖睇模型,我會去那裏「打酒釘」,像到書店打書釘一樣。那時我剛認真迷上葡萄酒,猛找書看找酒喝,A-1 Fine Wines是我特別喜歡的店。瘋狂工作的歲月,工作不是24×7,是29×10,早我就懂報復式消費,享受敗家。當科網還未崛起,還未流行dress down,我上班長期主力穿Armani和Prada,有空到尖沙嘴買衫,總會身痕不禁滑進A-1 Fine Wines看酒:它的選酒特別好、超前而獨到,尤其Burgundy。
店不大,正路王道酒莊,它有;另類揀手眼光之選,亦有,陳列的酒區酒莊看得出是識見、修養、品味兼備,可擴闊視野。發現我愛Pichon Lalande,店員會提我不如多買些它的副牌Reserve de la Comtesse,不是sell你買貴酒。沒記錯人生的第一瓶Château d’Yquem也是跟他們買的,甜酒,那時未發展到喜歡喝,但想試,半瓶裝近二千大洋,對於廿多歲的我,貴到肉赤,買。後來我才在英國酒商BBR和Corney & Barrow開了戶口,但A-1 Fine Wines於我永遠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興許也因為東英大廈,那簡約建築的典型骨子。
然後,Bohams竟出現「A-1 Fine Wines珍藏」拍賣?!原來店東饒永鑫先生把部分珍藏拿出來割愛。他早在某國暴發、香港人忽然葡萄酒起來之前,已親自走遍法國大小酒莊,直接認識、品鑑、購買好酒。上周才寫近年假酒氾濫,他的酒一定是真的,且他和傳奇的「釀酒之神」Henri Jayer情誼非淺,既加深了饒先生對酒的認識,也介紹給他一系列連Jayer自己也敬仰的名字:Michel Gaunoux、Felix Clerget及Comte Senard等,令其藏品深度和珍稀度雙長,是以今次的拍品不乏絕跡市場的波爾多及勃艮第頂級絕作。
拍賣前,Bonhams細挑了當中小部分”Below the Radar”的精選來賽前品試,見一見真身。
Clos des Lambrays 1949,超過70歲的Grand Cru,生於非凡傳奇年1949,剛開瓶睡醒時,有點拘謹,香料和泥土都是幽幽淡淡的;待一會到第二段,來了,煙草縹緲紛至沓來,森林氣息瀰漫,引領你探入古色風華,潛藏一韻醬油的暗香,妙。
1959 Domaine Jacques Prieur Musigny如想像的好,非常成熟優雅的acidity,相信也如想像中的好價拍出。但叫我念念不忘的,是品試當日不幸corked了的1966 Felix Clerget Pommard Rugeins。Rugeins,Pommard最備受推崇的葡萄園,即使在corked了的病容下,仍可感受到不可估量的馥芳和柳暗花明的層次。
今次我最想試的是Jacky Truchot Morey-St-Denis Clos Sorbes VV 2004,低調的大師05年退休兼賣掉大部分莊園之後,它標誌式的典雅難找得要命。草本個性、恰到好處的單寧、bright acids、lovely length、classy finish。
都說「酒開有條路」,這時一名戴着口罩的高大老外來自我介紹,向試酒的不足十人說自己叫Hugo,我看着他露出來的眼睛問:「Spencer? Hugo Spencer?」果然。他是負責我在Corney & Barrow戶口的經理,離職後有七、八年不見了,原來剛加入Bonhams不足一星期!有甚麼比拿着酒杯聚舊好,加上是饒先生的藏品,算不算聚舊中的聚舊?
A-1 Fine Wines的舊名片上,是還未有電郵和網站的時代。想起和Spencer閒話時,說到有了互聯網之後,人人都是專家了。但關於葡萄酒,歷史、人脈是裝不出來的,你不會很喜歡酒從未買過酒,突然很懂酒而從來沒交過學費,忽然彈出來的不是暴發戶,就像Rudy Kurniawan,是老千。
離開Bonhams,出口處竟碰着董社(董橋)的書法字畫,真是故人舊面都跑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