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木棘証人》可算近日最牽強的食字例子了。根據大台內容介紹,因為講述警察「遇上『木獨』又『棘手』的目擊証人」喎,夾硬到呢,何不乾脆叫《目擊証人》更具逼力?可能想增添幽默感吧,佢認為。
來看看大文豪是怎樣玩食字的。莎士比亞年輕時代,父親開商店。專家考證,他中學母校校長亞歷山大.愛思賓納曾經去光顧買過一雙手套送給女朋友,附有一首短詩,相信是莎士比亞技癢或受命創作:
The gift is small;
The will is all:
Asheyander Asbenall.
Shaxpaire upon a pair of gloves that master sent to his mistress.
除尾音all押韻,莎士比亞巧妙地把心意(will)語帶雙關自己名字William,帶出「我是一切」之豪情。Shaxpaire乃故意寫錯姓氏(傳世文獻中他還簽署過Shakspe、Shaksper、Shakp次次不同),包含和照應一對(pair)手套,並把名和姓都鑲嵌在詩內,可見少年莎翁志氣不淺,不甘寂寂無聞,至少希望透過小禮物響一響朵,苦心孤詣啊。
我特別拈出這典故,想講的是:
一,英文也有得玩食字,其實文字遊戲,古今中外皆然。
二,賢如莎士比亞也做過售貨促銷,設計廣告文案,賣弄一下小聰明糊口;現今文字工作式微,入行寫寫鱔稿,討好客戶,沒啥可恥的,諸君不宜妄自菲薄。
三,毋忘初心,趁機會像莎翁把個人影子投射進去,有朝一日你成為大作家,後世還是會考證到你巧思的,彌足珍貴。
不過,大台近年未免太沉溺於食字了,大有不食字便不懂替節目命名之勢:《使徒行者》,敢問與《新約聖經.使徒行傳》何干呢?《C9特工》直接叫《師奶特工》豈不明快?《迷網》多次被誤植作《迷惘》怪得了誰?《福爾摩師奶》又玩師奶?《棟仁的時光》有必要如此強調角色名嗎?《乘勝狙擊》直頭唔知點解要「狙」不要「追」,有分別嗎?若上綱上線,應該向當局投訴大台誤導小朋友寫錯別字,反正香港教不準一頁書都釘牌。
回頭說,《木棘証人》(我還不明白為何《木棘証人》是証而《法證先鋒》是證)主角羅仲謙現實亦有鋪食字癮,改名羅子溢,一望而知求男丁啦,溢什麼子呢?會心微笑。其妻楊怡改名楊茜堯,更加令人忍俊不禁。娛樂圈,果然夠天真。
逢星期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