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下學校曾停課多月,學生留家學習,與父母之間的磨擦隨之增加。防止虐待兒童會於本年度共接獲逾千宗舉報及諮詢,近13%為懷疑虐兒個案,當中23宗涉及性侵犯。個案數字雖較去年下跌,惟該會擔心疫情下社區服務暫緩,令個案難被發現,建議投放資源在早期預防服務,如探訪新生嬰兒家庭服務等。
防止虐待兒童會旗下的「求助及親子支援熱線」在2019/20年度共接獲1,142宗舉報及諮詢,較上年度下跌102宗。半數受虐兒童年齡介乎3至8歲,估計與教育制度競爭激烈有關,家長和子女在升學過渡期間,受到選校及成績壓力,容易造成衝突。
另外,在各舉報及諮詢中,共有144宗懷疑虐兒個案,涉及174名兒童,當中比率最多為身體虐待,佔近45%(64宗),其次是性侵犯,佔16%(23宗)。有近30%(387人)受牽涉兒童居於葵青或葵涌,數字遠比其他地區高。
至於今年5至9月的求助個案則比去年上升,按月最高升幅達40%,機構推斷與復課有關,認為家長及子女復課後要改變作息。另外,機構在今年10至11月處理多宗學校求助,當中沉迷電玩或手機的個案大幅上升。
防止虐待兒童會服務經理李如寶表示,體罰常被誤以為是管教方法,會在不知不覺間升級,對兒童成長構成負面心理影響,「困獸鬥」下父母兼顧老師的角色,促使衝突加劇,鼓勵雙方應及早求助。李指,擔心學校停課、身體檢查等其他服務都暫緩時,或有個案被隱藏或未獲轉介,建議政府投放資源在早期預防服務,如探訪新生嬰兒家庭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