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中銀經理涉違規銷基金 八旬腦退化婦蝕46萬

社會專題:中銀經理涉違規銷基金 
八旬腦退化婦蝕46萬

武漢肺炎重創百業,有銀行職員疑為「開單」賺佣,竟涉向退休銀髮族推銷中高風險基金,令銀髮族成受害人。金管局今年接獲52宗銀行職員涉不當銷售投資產品的投訴,當中有11名受害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本報接觸到患腦化症兼不懂電腦的81歲陳婆婆,她於今年2月被中銀職員游說重設網上戶口密碼,並即日進行3宗合共200萬元網上基金交易,結果一個月內痛蝕46萬。家人追查後更揭發,陳婆婆過去7年來曾在銀行職員游說下作出近30宗基金交易,頻繁交易涉及達21萬元手續費,間接減少了陳婆婆的老本。中銀回覆查詢時,承認涉事客戶經理處理網上基金交易時違反銀行內部指引,但拒披露詳情,而涉事經理已離職,中銀正考慮賠償婆婆部份損失。

記者:趙媛媛 郭杏妤 梁德聰

■八旬陳婆婆不懂用電腦及智能電話,亦沒使用網上銀行,但中銀職員卻為她開設網上戶口買基金。

陳先生指,81歲母親於18年確診腦退化症,她本身不懂用電腦,更遑論網上投資。她戶口原有300多萬資產,但今年3月初,他在家查看母親的中銀月結單時,發現存款的99.7%竟已用作投資基金。原來母親早於2014年起,先後在中銀的兩名姓李及姓譚客戶經理游說下投資基金近30次,部份屬中高風險,至今年2月最新3筆基金交易更出現嚴重虧損,家人對此卻毫不知情。他曾詢問母親是否自己決定去買基金,母親否認:「我都唔知基金咩嚟,點會買啫!」

■2月24日中銀職員為陳婆婆開通網上銀行後,旋即為她進行三宗買賣。

■陳婆婆被誤導於網上買基金,一個月內蝕40多萬。

7年花21萬手續費

陳又發現基金交易極頻繁,例如試過5個月內3次轉換基金,令母親7年內累計花費高達21萬元手續費,他質疑轉基金是否有必要,而高昂手續費形同虧蝕,他更懷疑頻密換基金與銀行職員為賺交易佣金有關,質疑「派嘅息都唔會夠畀手續費」。

他又揭發今年2月24日,姓譚的中銀客戶經理曾一天內致電母親9次,邀請她到分行為她重設網上戶口密碼及設定電郵信箱,結果當日即日便進行3筆網上基金轉換及認購交易,總成交額達200多萬元,幾乎耗盡戶口內所有現金。

惟陳先生指母親不諳電腦操作,連手機都只是2G電話,故他質疑當日轉換基金的操作有問題。而且轉換基金後適逢跌市,陳婆婆於2月24日經網上買入的三款基金大貶值,陳經考慮後於3月中忍痛為母親贖回所有基金,結果一個月蝕了46萬元。

陳先生批評中銀風險評估太兒戲,因母親已年逾80歲,且無收入兼腦退化,但她仍經過中銀風險評估,並曾被評為在5級投資風險制內可承受第4級(高)風險、即「中度進取」,因而她可以購入不少中高風險基金致蝕大本。「佢有好多老人病,心臟、糖尿、(高)血壓加埋腦退化。」陳先生坦言至今未敢未向母親坦白道出虧蝕一事,擔心她未能接受打擊。

記者曾探訪陳婆婆,發現她記憶力已衰退,經常重複購買大量紙巾致家中堆滿紙巾,而且問及舊事多表示「唔記得喇」。她亦否認自己曾辦理網上銀行戶口作基金投資,因為「唔識用電腦(網銀)」,她指一直堅持去銀行打簿。

■陳先生發現中銀客戶經理為其母投資的基金,單是手續費已累計逾21萬。

鄧聲興

銀行認違指引 提議賠八成損失

今年5月,中銀回覆陳先生,指事前從未得悉陳婆婆患病腦退化症,亦暫未有證據顯示陳母受職員誤導或操控簽署文件。惟銀行承認,當時有一名姓譚職員處理陳婆婆的網上基金交易時「與銀行內部指引不符」,銀行會按內部程序跟進。當時另有中銀職員口頭補充,指正考慮賠償由14年起基金交易所造成近45萬元損失的八成,即約36萬,又指姓譚職員今年8月已離職。不過,陳先生認為母親實際損失近60萬,不滿銀行的賠償,已向金管局投訴,及到警署備案。

中國銀行(香港)回覆本報時指不便透露個別客戶資訊,但強調銀行堅持以依法合規及公平待客的原則營運,並要求員工銷售投資產品時嚴格遵守相關監管規定及內部指引。金融管理局則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指根據證監會的合適性規定,如客戶在65歲以上或屬退休人士,持牌人銷售投資產品時應格外嚴謹,特別大部份長者退休後已無穩定收入,風險評估程度應較為保守。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前首席經濟師羅家聰則建議,如長者患腦退化等病,家屬應主動通知銀行,並盡量陪長者去銀行去處理財務問題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