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我要打十個!真係打得到?特技演員 葉問徒孫 拆解動作片真偽

港情講趣●我要打十個!真係打得到?
特技演員 葉問徒孫 拆解動作片真偽

電視節目有好多種,不過不是每個節目都說得對、做得合理。我們請來武術教練及特技演員,給讀者分析和示範武打戲場面,一同分享看動作片的樂趣。

我們請來動作特技演員阿峯(左)及精通詠春及泰拳的教練Sam,解構武打電影的動作能否在現實重現。

張立峯 特技演員(14年)

.精通蔡李佛拳

.跆拳道黑帶

曾參與電影《寒戰》、《掃毒2:天地對決》、《使徒行者》特技拍攝。

伍簣立 拳擊教練(10年)

. 葉準學會黐手比賽冠軍

. 鶴山「詠春擂」季軍

. 台灣「TKA」職業散打賽冠軍

師承葉準,參加拳賽達四十多場,實戰經驗豐富。

香港武打片盛名一時,連向外國人提起港產片,他們都會想起Kung Fu(功夫)、Bruce Lee(李小龍)或者Jackie Chan(成龍),近來可能還叫得出Yip Man(葉問)。但武打片中的定律,例如打人會打到對手離地飛走十多米再撞破木箱雜物、明明是圍毆但變成回合制般輪住上被主角擊倒。為解疑惑,我們請來實戰經驗豐富的詠春和泰拳教練伍簣立(Sam),以及電影動作特技演員張立峯,將武打電影常見的「爆樽」、「圍毆」、「奪刀」、「踢飛」、「聲效」及「慣性甩臼」等畫面一一拆解,探討哪些情節不合理,作出解構後再由阿峯還原說明如何拍得出電影感覺。

首先說「圍毆」,最經典的一定要數《葉問》的「我要打十個」,Sam師承葉準,葉問是他的師公,「我要打十個這片段我次看都會血脈沸騰。但真實情況下,一打二還有可能,三個的話就不行了,十個?想都不用想。」他指假設四個人打他一個,儘管再厲害,只要被抓着雙手雙腳,那已經不用打下去了。他笑指現實不會像電影中那樣輪着上與主角對打,你在應付面前的人時,有人在後面攻擊就已經很棘手。

對於設計圍毆場面,阿峯最頭痛的是因人手所限,只能安排一個會武打的演員,無奈下只能調整鏡頭,遷就畫面角度,再安排不會打的演員於包圍主角時走走停停,武打演員則負責較高難度的動作,以拍出一個圍毆情節。

在阿峯的指導下,記者就與攝影師嘗試了一個低成本的圍毆Sam情節,我們都不諳武術,所以被安排作難度較低的挨揍嘍囉,較為好看的摔撻動作就由懂得卸力的阿峯負責。阿峯指,鏡頭一開始先close up自己再拉遠,再加上手持攝影機走動時的搖晃就較為有緊張味道。雖然記者動作生硬,但在阿峯的專業演出及調度下,亦不乏武打味道。

爆樽入水散得靚 甩刀講就易

「爆樽」尤見於港產江湖主題電影,為了解演員被「爆樽」的感覺,記者準備了道具糖膠玻璃樽,驟眼看糖膠玻璃樽與真玻璃樽無異。阿峯提示,拍「爆樽」情節的準備技巧,就是先輕輕在樽身𠝹出裂痕,再倒入一點水,爆樽時糖膠碎片就散開得更有效果。

Sam笑言以前少不更事,曾買來一個真玻璃樽,仿效電影踢破玻璃樽頸的情節,出腳後樽只會飛走而不能踢斷踢爛,踢至腳痛,才知道電影用的是假樽。記者實測爆樽的感覺似是被瓶子擊中,但撞到頭的一刻明顯感受到其解體四散的感覺,不太痛但又不能說沒有感覺,所以演員被爆樽的皺眉反應都應該不是演技。

說到兵器,每次敵人持刀攻擊主角,通常都會加插奪刀或甩刀情節,最後變成肉搏,最有畫面的是一腳踢甩對手的武器。阿峯解釋,甩刀的原因不是因為肉搏場面更重要,而是牽涉到刀的情節就限制了動作構思,「我們設計的動作場面要符合最高指令(通常是動作指導或導演)的要求,要打多幾招不能這樣快完,最後甩刀與否,都是看劇情發展。」阿峯指,現實中很難一腳就踢掉別人手持的武器,Sam直指莫講話踢掉,別人衝過來捅你時,要踢中對方的武器難度不低。「見到有人持刀衝過來,都是快點走為妙!」兩人異口同聲說。

自行甩臼又駁臼 最貼近現實

戲中肉搏打到砰砰聲,我們都不會覺得入肉,只有打到對手飛起再撞破茶几落地玻璃窗,才會認為終於擊倒對手,但現實中又有沒有可能打到人飛起呢?「很難,如果對手紮好馬穩定重心,不要說是打飛,連推動他都難。除非你打他的同時他舉起了一隻腳,重心較不穩時,後發先至就可以踢飛他。」參加過40場拳賽的Sam憑實戰經驗回答。

說到拳來拳往的呯呯聲,阿峯指聲效直接令動作感覺升華,更影響到觀眾代入感,「如果聲效配得好,觀眾就會因聲效而將該幕記到腦海中。」就連真人對打的拳手都明白動作配上聲音的重要性,「有些拳手會耍小伎倆,明明要踢很大力才會有聲,但他會在踢中對方大腿時,用另一隻手拍自己,製造『啪』一聲出來,從而影響台下的裁判判斷。」Sam解釋在加分制的賽事中,有重擊可以加分,裁判通常都會藉聲音來判斷是否有重擊。

那麼電影中的主角甩臼後自行駁回又是否真實?如《激戰》中,張家輝使出甩臼掙脫對手鎖技逆轉勝的一幕,又是否現實?雖然兩人未試過,亦未見過有人自行甩臼,但曾任拳賽裁判的Sam則遇過自行駁臼的拳手,「有一位拳手對打途中甩臼,裁判擬喚醫生過來看他傷勢,然後他很帥氣地說不用,走到場邊自行駁回,立刻就復原繼續對戰,現場的人都為他歡呼,原來是慣性脫臼。」Sam指見識過一位慣性脫臼的拳手,他甩臼時完全沒痛楚,手臂突然拉長整隻手垂下,然後晃一下肩膀就沒事,表情好像完全不痛。電視電影中看似不合理的事,現實中終於有一樣係真。

阿峯望為電影動作平反,構思時也會怕觀眾覺得「又是這種戲碼」而不用老橋段,或者考慮其他原因令情節更合理,但同時亦想傳達角色痛苦或可憐的情緒,「一個武打場景,最終目的是令觀眾留下印象,牽動觀眾情緒。」

圍毆

《葉問》2008 一個打十個的場面,現實中不太可能出現。

在阿峯的指導下,記者(右)擔演挨揍嘍囉,上演了一幕低成本圍毆再被主角打敗的戲碼。

爆樽

《反黑路人甲》2020 王浩信爆徐榮樽,碎片散開極具真實感。

用糖膠玻璃樽,在阿峯的純熟爆樽手勢下記者被爆得有種清脆的感覺。

奪刀

《殺破狼》2005 甄子丹(左)與吳京在戲中的奪刀情節。

記者與阿峯重演奪刀角力戲碼,表面上出盡全力,但其實只是鼓起肌肉就有畫面效果。

踢飛

《精武英雄》1994 被譽為「動作電影教科書」,李連杰被一腳踢飛後的一幕。

現實上就算趁對方重心不穩時踢開對手,都只能令其跌倒,不能把對手踢飛。

記者:梁中勝、林京賢

攝影:林亦、洪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