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銀行活期存款長期接近零利率,定期息率也往往不足一厘,令不少長者縱坐擁百萬退休金,也難獲足夠利息去支撐生活,這批有米退休族往往成為銀行職員推銷購買高風險基金對象,亦隨時遭誤導墮入投資陷阱。有專家建議,長者或患病人士如需投資包括買基金,應盡量請家人陪同協助,並可考慮投資由政府保證派息率的低風險產品,例如iBond或銀色債券。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直言長者處理投資事要小心,「如果有較後生嘅親戚或者仔女陪伴會更加好」,因年輕人思路較清晰。他重申對長者而言,保本是最重要投資策略。「因老人家蝕咗,未必有時間賺返個本」。他認為政府發行的iBond和銀色債券(分別保證每年派息最少有2%及3.5%)不會虧蝕,適合長者入手。
不少長者則直言去銀行時會提高警覺。年逾70的容伯伯曾因獨自前往銀行處理已到期的定期存款而成為職員的「獵物」,被游說買基金,即使他已即時強調自己沒有興趣,惟對方仍不肯罷休。容伯伯直言已分別在兩間銀行遇過上述情況,「佢(職員)見你戶口有錢,就係咁游說你」,幸容伯立場堅定,拒絕風險不明的投資。60多歲的陳婆婆亦指每次前往銀行前,孫女皆會囑咐她小心,不可胡亂簽署文件,故她亦會打醒十二分精神,「自己執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