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上月底放寬多項防疫措施,但在今個月中又再次將措施收緊,反映政府在處理公共衞生危機的方法非常失敗,尤其是在判斷疫情方面絕對差強人意。
根據本地傳染病專家的分析,過去三次的疫情是從外輸入,即使今年10月至今的確診人士,從病株研究結果來看,有接近九成是與尼泊爾及印度輸入個案極之相似,顯示最近的疫情亦是輸入,但有異於第三波疫情源自菲律賓船員等。然而,按今年2月至今的疫情來分析,如果政府能夠在出入境關口成功防疫,香港是不會出現斷斷續續的疫情。
本周三下午的政府新聞發佈會,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指出,現時衞生處手上有約20宗初步確診個案,而大部份是屬於本地源頭不明個案。黃加慶更表示初步確診者來自不同地區,反映社區傳播鏈不斷增加,可能疫情有機會在短期內強勁反彈。
筆者對疫情再次惡化不感到驚訝,因為這次疫情又是外來輸入,由於沒有杜絕防疫漏洞,才引致新冠病毒繼續流入社區,持續衝擊本地公共衞生,此外,政府只是在11月上旬才察覺新疫情,致難以追蹤病源,最終產生不少源頭不明個案,令控制疫情增添難度,唯今之計,只能夠大幅收緊防疫措施,同時鼓勵市民在未來兩周盡量留在家中,這才可以將疫情迅速壓下來。
現時可以參考疫情發展的指標是,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制訂的「本地個案的即時有效繁殖率」,這個有效繁殖率是用作分析疫情擴散情況。如果繁殖率升穿1的水平,即是一名患者可以傳染予超過一人,這可視為疫情將會出現爆發的警號。
不過,筆者對港大的疫情分析模式能否正確判斷疫情爆發的時間是抱有頗大的保留,因為這個繁殖率曾於9月底和10月底均出現短暫升穿1水平,但在幾天後便回落。然而,筆者發現繁殖率在高於1的時間,新增確診人數卻並未有顯著增加,顯示這個指標未能準確預視疫情爆發的時間。
筆者早已指出繁殖率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疫情指標,所以不能太過倚賴它作為分析疫情變化的工具。其實,香港在過去幾季已出現多次疫情爆發,但罪魁禍首是沒有做好「防止輸入」,這才導致疫情未能斷尾。疫情已令超過100位市民損失生命,希望今後不會再令無辜市民受害了。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