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拜登當選,中國贏了嗎?(王家豪)

國際怪談:拜登當選,中國贏了嗎?(王家豪)

自美國主流媒體宣佈拜登當選後,不少香港人感到悲觀失望,憂慮華府對華、對港政策會出現重大轉變。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大打中國牌,強調任內對華態度強硬,並且攻擊拜登父子與中資關係密切,甚至揚言:「如果拜登當選,中國就贏了」。

這令人聯想到四年前希拉莉曾指控特朗普為「普京的傀儡」,皆因當時特氏不譴責俄羅斯黑客入侵、並公開讚揚普京。然而,過去四年美國與俄羅斯關係又是如何?透過回顧被指「親俄」的特朗普當選後美俄關係的發展,我們也許能反思被傳媒指「親中」的拜登勝選對中美關係帶來甚麼影響。

特朗普希望推動美俄關係正常化,藉以抗衡中國崛起。不過在他任內,實際上美俄不但未修復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惡化至歷史最低點。美國制裁向俄國購買武器的國家、對俄管治菁英和寡頭商人施加制裁、驅逐60名俄外交官、在波蘭增加駐軍人數和建立永久軍事基地,全都招致克里姆林宮的不滿。美國還宣佈單方面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對明年2月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猶豫不決,隨時會把俄羅斯捲入新一輪軍備競賽。

總統外交政策受制於國會

特朗普政府未與俄羅斯改善關係,除了受制於國內政局發展,也牽涉到結構性因素。特朗普上任之初,曾嘗試撤回奧巴馬政府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但招致國會強烈不滿,國會還通過法案,限制總統撤銷對俄制裁前須先獲得國會批准。參眾兩院議員強硬對俄不乏民意基礎。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去年八成三民主黨人與六成一共和黨人視俄羅斯為敵人或嚴重問題。此外,儘管美國成為冷戰的勝利者,但俄羅斯從不自視為冷戰的輸家(戈爾巴喬夫主動結束冷戰),而是與西方平等合作的夥伴、前蘇聯地區的霸主。美俄對後冷戰世界秩序有不同理解,加上北約東擴和顏色革命,導致兩國關係難以逆轉。

雖然特朗普無法兌現美俄和解的承諾,但其「美國優先」政策削弱美國的全球地位和跨大西洋聯盟的團結,故此外界解讀為俄傾向支持特朗普連任。然而,克里姆林宮對美國大選其實不是鐵板一塊,也未必有心儀的總統人選。卡內基莫斯科中心客座研究員Tatiana Stanovaya曾撰文梳理俄菁英對特朗普的四種觀點,包括他是(一)「我們的人」——為美俄關係帶來突破;(二)「孤立主義者」——減少干預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三)「不可預測的人」——對全球社會構成潛在威脅;(四)「對俄羅斯最強硬的人」——理順俄國強力部門的鎮壓手段。

由此可見,儘管拜登承諾對俄羅斯採取強硬立場,但其領導的政府卻有望使美國外交重拾可預測性及恢復常態,未必比特朗普更容易對付。誠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所言,不論是特朗普或拜登當選總統,美俄關係短期內難有重大改變,俄羅斯只能務實地與美國新屆政府找尋合作空間。

上文帶來兩點啟示:首先,儘管美國憲法賦予總統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但美國對華政策實際上必然受到國內政治(兩黨反華共識)及結構性因素(戰略競爭對手)的影響。其次,中國領導層之間未必對心儀的美國總統人選存在共識。對於中國而言,拜登執政意味着長遠戰略挑戰,而特朗普政府則帶來短期外交衝擊。由此,「拜登贏,中國贏」恐怕是過於武斷、簡化的陳述,香港人何須對前景感到悲觀消極?

回到香港,有別於網絡輿情,根據英國民調機構YouGov的數據顯示,香港人其實希望拜登當選(42%)稍微多於支持特朗普連任(36%)。弔詭的是,香港人認為特朗普或拜登當選都是對香港弊多於利,這是其他亞太國家未曾出現過的情況,也許正反映政治無力感瀰漫我城。美國大選過後,國際線人士自然會奉行現實政治,向拜登政府繼續推動香港的議程,而背後支撐他們的理應是團結一致的香港人。

王家豪

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