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違約燒到香港 紫光境外債停牌 海通涉違規

內企違約燒到香港 
紫光境外債停牌 海通涉違規

【本報訊】內地債務違約潮一發不可收拾,已衍生信心危機,並且首次燒到香港債券市場,相關企業境外債券遭停牌。協助違約企業發行債券的海通證券,昨被指或涉違規發債、操縱市場等,被人行旗下協會開展調查,反映內地或陸續就債務危機追究責任。

根據統計,過去一星期,最少有5間內地企業宣佈債務違約,涉及約130億(人民幣.下同)。其中紫光集團因債務違約,相關企業Unigroup International及紫光芯盛在香港發行的4隻債券,昨在港交所停牌,待發表進一步消息。華晨中國(1114) 母企華晨汽車集團逾期利息總計1.44億元,令公司股價波動。星展銀行上海分行已經在周初以融資合同糾紛為由,對華晨汽車集團提出仲裁,涉及金額7.79億元。

協助發債的券商海通證券及其相關子公司,涉嫌為河南國企永城煤電控股違規發行債券提供幫助,或涉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中國交易商協會對海通證券及其相關子公司開展自律調查。內媒指,海通證券內部已緊急開會應對。

地方企業違約風險增

過去大量質素平平的內企濫於發債集資,大部份為缺乏競爭力的國企,在疫情下問題外露。市場對於地方企業償債能力擔憂,根據內媒資料稱,自月初至昨日為止,已有近350億元債券取消發行,且發行的債券的票面利率也有所上升。日前天津國企天津泰達、山西能源國企冀中能源、清華大學控制的清華控股,市傳有違約風險,股價均見下跌。

違約企業較集中煤炭業,惠譽評級中國企業研究董事黃筱婷昨指出,就永城煤電債務違約來說,由於行業產能過剩,這類國企相對於戰略性及民生相關的國企,較不容易獲得政府支持。另外,永城煤電曾表示違約是因為資金被母公司佔用,相信日後投資者會避開這類母公司資金緊張的企業,並更注意企業財務情況,對國企必然獲政府支持的信賴度或有所調整。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國策略師洪灝認為,今次違約潮是企業的信用問題,「違約公司有錢不還、公開違約,影響信用,肯定對日後集資有影響。」他相信當「爆煲潮」後,有信用的公司會分得市場更多資金。

內地明年到期債務較今年更多,AA級或以下的到期債券金額達1.41萬億元,較今年增加逾一成。其中,較難獲政府支持的電力、煤炭到期金額逾3,000億元。另外負債問題嚴重的內房更超過5,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