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乜Q? - 馮睎乾

錯乜Q? - 馮睎乾

最近才寫過有小學英語教師,批改功課時矯枉過正,非要學童把「y」寫成兩條僵硬的直線不可,殊不知天外有天,昨天竟看到一個更變態的例子。有Facebook專頁上載照片,顯示老師把學生寫得好好的「q」字圈起來,在空白處用紅筆寫出「正確」的「q」,可是我金睛火眼端詳一分鐘,明明用盡了努力,只欠沒放在顯微鏡下驗屍,依然看不出學生錯在哪裏。

死心不息的我,索性連帖下三百多個留言也爬乾淨,還是看不見有人能講清那學生犯的毛病。學生寫的細楷q,是把圓圈部分寫得太方嗎?不是。是直線部分不夠直和長嗎?也不是。學生寫的q,直線去到盡頭,還要向右上方勾一下——我小時候學的正楷q是不勾的——老師寫的q也這樣勾一下。難道是勾的長度差0.5毫米?如果照片不是假的,我真懷疑該老師有心理病。

既然上次我也淺談了Y的演化史,今天也不妨介紹Q的前世今生。在英語中,q絕大多數情況都跟u是連體嬰,出現在u前面,發/kw/音,例外的都是外來語,如希伯來文qabalah(猶太秘學),中文qi(氣),或是縮寫,如freq(即frequency)。為什麼英語有這規律嗎?其實這是伊特魯里亞人和古羅馬人習慣,英國人莫名其妙就沿襲了。

Q的前身,可追溯至閃族語字母Qoph,讀小舌塞音,接近(但不是)k音。最初古希臘人借用腓尼基字母Qoph,稱之為Koppa(字形似放大鏡),發k音,後來廢掉這字母,因為希臘字母另有表示k音的Kappa(寫成K),比Koppa流行,兩個只能活一個。至於古羅馬人,最初則用Q代表某情況下的g音,例如「EQO」即「EGO」(我)。但古羅馬人本來就有字母G,根本用不着Q身兼兩職,於是也逐漸廢掉這用法,只仿效伊特魯里亞人,將Q和U連在一起用,表示/kw/音——後來這也成了英語用法。

字母最偉大的貢獻,是用最少的符號,記錄人類言說中最多的語音。古代發明字母的智者,即使多麼聰明,大概也想不到後人會別開生面,用他的發明來訓練小孩子為機械人吧?